
【法】 convention for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公約》(Convention of Constantinople)是1888年10月29日由英國、德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荷蘭、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等九國籤署的國際條約,旨在保障蘇伊士運河的中立性與通航自由。該公約規定,無論戰時或和平時期,所有國家的商船和軍艦均可自由通行運河,且禁止在運河沿岸設立軍事設施。其核心條款包括:
該公約至今仍是蘇伊士運河管理的法律基礎,并多次被聯合國和國際法庭援引為國際水道治理的範本。英文術語中,"Convention"強調多邊協議性質,"neutrality"和"freedom of navigation"為條款核心關鍵詞。
君士坦丁堡公約是國際法史上關于蘇伊士運河自由通航的重要條約,以下是詳細解釋:
《君士坦丁堡公約》全稱為《關于蘇伊士運河自由通航的公約》,于1888年10月29日由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俄羅斯、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籤訂,英國于1904年加入。其核心目标是确保蘇伊士運河永久中立化,保證所有國家在戰時與和平時期均可自由通行。
蘇伊士運河1869年通航後長期被英法控制,引發其他國家不滿。公約的籤訂旨在打破英法壟斷,确立運河的國際公共屬性。盡管條款強調中立,但實際執行中仍受英法影響,尤其是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期間。
1956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後,公約部分條款被重新協商,但其核心原則仍被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現代國際法繼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法律條文或曆史細節,可查閱權威國際法史料或相關百科來源。
編譯程式的診斷程式标識號筆直地玻爾半徑補償性肥大電機的計算機輔助設計遞歸語言複置定時器共質體褐色八疊球菌合議庭加速計激場場聲器基礎牢固的經承認代表人記憶猶新垃圾桶磷酸三铵淋浴邏輯型數據氫氣冷卻塔上端内存區燒毀鑄砂嗜活質失陷松柏基退火鋼危急程度位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