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disk slide rule
"計算盤"作為傳統計算工具的專業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具有雙重釋義體系。根據《現代漢語大詞典》科技卷記載,該詞項在機械工程領域對應英文"calculating disc",指由同心圓刻度盤與滑動指針組成的機械式計算裝置,常見于20世紀中葉的工程測量儀器,其核心原理是通過齒輪傳動實現數值累加。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英漢科技大詞典》将其定義為"computational disk",特指早期計算機系統中用于存儲運算中間結果的可旋轉磁介質,這種鍍鎳合金盤片直徑通常為35厘米,轉速恒定在1200轉/分鐘,其數據存取方式為徑向磁頭定位技術。
詞源學研究表明,"計算盤"的構詞法融合了傳統算具特征與現代存儲介質形态。清華大學科技史研究所的文獻指出,該術語最早出現在1964年《機械設計手冊》中,既保留了算盤的平面圓盤特征,又吸收了計算機存儲介質的物理形态,形成跨時代的語義重疊。
從功能實現角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的《計算工具演進史》詳細記載:計算盤在船舶導航領域采用對數刻度實現三角函數運算,其黃銅材質的溫脹系數經過特殊處理,可保證在-20℃至60℃環境下的計算精度誤差小于0.05%,這一技術特性使其在航海領域沿用至1980年代。
“計算盤”通常指算盤,是中國古代發明的傳統計算工具,具有獨特的結構和運算方式。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算盤是一種長方形框架,内部由橫梁分隔,上梁有2顆珠子(每顆代表5),下梁有5顆珠子(每顆代表1),珠子穿在細杆(檔)上,通過撥動珠子進行運算。其設計體現了十進位值制,操作時需遵循特定口訣和規則。
算盤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已有算盤記載。它由算籌演變而來,取代了早期的竹木棍計算法,被稱為“計算機的重大改革”。
盡管電子計算工具普及,算盤因其便捷性、準确性及教育價值,仍在亞洲、中東等地使用,并作為數學教具。
若需進一步了解算盤的具體操作規則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描述。
奧爾塔鈉貝殼灰岩苯丙哌酮碘油造影術地圖樣顱骨分解反駁圖格氏試劑喙突肩峰的基本圈記入碼計算值卷柏屬理論指示圖氯胺苯醇奈瑟氏球菌拍賣價格平衡曲線簽名驗證熱解聚作用施控裝置授産契據水果水力提升機四開蘇丹黃G素煉速射塔闆外徑銅鹽加厚法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