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紫外的英文解釋翻譯、近紫外的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near ultraviolet
分詞翻譯:
近的英語翻譯:
approximately; close; easy to understand; intimate; near
【化】 peri
【醫】 ad-
紫的英語翻譯:
purple; violet
【醫】 Purple; violet
外的英語翻譯:
besides; in addition; not closely related; other; outer; outside; unofficial
【醫】 ec-; ecto-; exo-; extra-; xeno-
專業解析
"近紫外"(jìn zǐ wài)是一個光學和物理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指波長範圍在315納米(nm)至 400納米(nm) 之間的紫外線輻射。它是紫外線(Ultraviolet, UV)光譜中最接近可見光紫光的部分,因此得名“近紫外”。
在漢英詞典中,該詞通常對應英文術語:
- Near Ultraviolet (NUV):這是最直接和常用的翻譯,強調其在紫外光譜中的位置靠近可見光。
- Ultraviolet A (UVA):在生物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近紫外”常特指UVA波段(315–400 nm)。這是紫外線中波長最長、穿透力最強的部分。
詳細含義解析:
-
光譜位置:
- 位于電磁波譜的紫外區域。
- 緊鄰可見光譜的紫色端(波長約380-400 nm開始向紫色過渡)。
- 波長比“中紫外”(MUV, 280–315 nm)和“遠紫外”(FUV/VUV, 100–280 nm)更長,但比可見光短。
- 能量低于波長更短的紫外線(如UVB、UVC),但高于可見光。
-
特性:
- 穿透力較強: 相比UVB和UVC,近紫外(UVA)能更深地穿透大氣層、玻璃窗、衣物,甚至皮膚的真皮層。
- 熒光效應: 許多物質在近紫外光照射下會發出可見熒光,這一特性被廣泛應用于防僞、礦物鑒定、法醫學、生物成像等領域。
- 生物效應: UVA是到達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紫外線成分(約占95%)。雖然其單光子能量不足以像UVB那樣直接破壞DNA,但長期或高強度暴露會導緻皮膚曬黑、光老化(皺紋、松弛、色斑),并可能通過産生自由基間接損傷DNA,增加皮膚癌風險。它也是某些光敏性疾病和光化學反應(如光降解)的重要因素。
- 光源: 太陽是主要的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包括特殊的紫外燈(如“黑光燈”,主要發射UVA)、汞燈、某些LED和電弧等。
-
應用領域:
- 光化學: 引發特定化學反應。
- 材料科學: 測試材料的耐候性、老化性能。
- 醫學與美容: 光療(如治療銀屑病、白癜風)、曬黑床(有健康風險)。
- 分析檢測: 熒光分析、色譜檢測器(如HPLC的UV-Vis檢測器常包含UVA波段)。
- 滅菌: 雖然不如UVC有效,但高強度UVA也有一定的殺菌能力,常與其他技術結合使用。
- 昆蟲誘捕: 利用昆蟲對UVA的趨光性。
權威參考來源:
- 國際照明委員會 (CIE -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clairage): CIE是光與照明領域的國際權威組織,定義了标準的紫外光譜分區(包括UVA)。其出版物和标準是相關領域的基礎依據。[來源:CIE官方網站 - https://cie.co.at/]
- 國際标準化組織 (ISO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發布了關于太陽紫外輻射測量和報告的标準(如ISO 21348),其中明确規定了紫外光譜波段(包括UVA)的定義。[來源:ISO官方網站 - https://www.iso.org/]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關于紫外線輻射(特别是太陽紫外線)的健康風險評估和防護指南中,詳細讨論了UVA(近紫外)的作用和影響。[來源:WHO官方網站 - https://www.who.int/]
- 美國國家标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在光學計量和光譜學領域提供基礎數據和标準,其資源對理解紫外光譜(包括近紫外)的物理特性至關重要。[來源:NIST官方網站 - https://www.nist.gov/]
- 專業光學教材與手冊: 如《光學手冊》、《光譜學導論》等權威教材會對紫外光譜及其分區(包括近紫外)進行基礎定義和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近紫外的”是光學和電磁波譜中的術語,指波長介于紫外光與可見光之間的特定波段。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波長範圍
近紫外(Near Ultraviolet, NUV)通常指波長在200-400 nm 之間的紫外線,但不同領域存在細分差異:
- 廣義分類:部分資料将200-380 nm統稱為近紫外。
- 應用分類:在紫外線LED技術中,近紫外常指380-400 nm 的波段,接近可見光的紫色部分。
- 生物學相關:植物光形态形成反應中,近紫外光的作用光譜集中在370-380 nm 和藍光區(440-480 nm)。
2.與其他紫外波段的區别
紫外線按波長通常分為三類(國際照明委員會标準):
- UVA(近紫外):315-400 nm,穿透力強,可到達皮膚真皮層。
- UVB(中紫外):280-315 nm,部分被臭氧層吸收。
- UVC(遠紫外):100-280 nm,幾乎被大氣層阻擋。
3.特性與應用
- 物理特性:近紫外光能量較高,但低于遠紫外,不易被空氣完全吸收。
- 生物學作用:調控植物生長(如孢子萌發、向光性)。
- 技術應用:用于紫外LED(如家電殺菌)、熒光分析、材料檢測等。
4.注意事項
不同文獻對近紫外的定義可能略有差異,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例如,部分儀器(如分光光度計)将200-380 nm歸為紫外區,400 nm以上為可見光。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備用元件鞭毛抗原波式呼吸補償措施純收入催化劑載體片墊革法律援助協會非多孔膜非商業協定公開宣稱光電子谷倉收據矽烯固态磁性組件換段靜自動音量控制鋸狀縫克勒尼希氏法流行性感冒杆菌性腦膜炎迷走神經緊張逆同位素稀釋分析前列烯取消定貨曲張靜脈紮術三硫酸根合钪酸鈉時效消減的債務收益表的分析鐵榴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