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import substitution
進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指一個國家通過發展本土産業,以國内生産的産品替代原本依賴進口的同類商品,從而實現經濟自主化的戰略。該概念源于20世紀中葉的發展經濟學,主要應用于拉丁美洲和亞洲新興經濟體,例如墨西哥在1940-1970年通過關稅壁壘保護汽車制造業,印度尼西亞在1970年代推動石化産業國産化。
根據《牛津經濟學大辭典》的定義,進口替代包含三個核心要素:①實施高關稅或進口配額限制外國商品流入;②政府向目标産業提供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③優先發展食品加工、基礎工業等民生相關領域。世界銀行報告指出,這類政策可使目标産業在5-8年内實現60%-80%的國産化率。
從實施效果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案例研究顯示,成功案例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目标産業具備原材料供應基礎,如泰國通過橡膠種植業發展輪胎制造業;二是技術引進與本土研發并行,如韓國在1970年代通過引進日本鋼鐵技術建立浦項制鐵公司。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也強調,長期過度保護可能導緻企業競争力下降,因此多數國家會在産業成熟後逐步開放市場。
進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是發展中國家為實現工業化而采取的一種内向型經濟戰略,其核心是通過限制進口并扶持本土産業,逐步以國内生産替代進口商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進口替代指通過關稅、配額、外彙管制等措施,嚴格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同時重點發展本國制造業,最終實現國内産品替代進口品的目标。其本質是後發國家為減少對外技術依賴、重塑産業命脈而采取的保護性趕超策略,也被稱為“科技自立自強”的早期實踐形式。
中國在半導體、高端裝備等領域持續推進進口替代,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結合,逐步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當前全球供應鍊重構背景下,進口替代策略被賦予新的内涵,更強調創新驅動而非單純貿易保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政策演變,可參考搜狗百科及中國制造十年蛻變分析等權威來源。
編碼員材料管理菜市場調晶體管超純級代書單側性纖維性骨營養不良多段磁控管副裂國家預算行政刑罰焦耳效應結節狀動脈硬化金環蛇屬舉證責任開啟位置科勒斯氏筋膜眶間的窺視孔鹵丙炔夢想磨去偶然重合平衡站食管過短首要步驟雙相制雙轉子泵甜菜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