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transistor computer; transistorized computer
晶體管計算機(Transistor Computer)指使用晶體管作為核心邏輯元件的早期電子計算機,屬于計算機發展史上的第二代技術(約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以下是漢英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技術定義
晶體管計算機是以晶體管(Transistor) 替代真空管(Vacuum Tube)構建中央處理器(CPU)和邏輯電路的計算機系統。其标志性特征包括:
曆史定位
作為第二代計算機(1955–1965),它銜接了第一代真空管計算機與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推動了計算機從科研專用向商業應用的轉型。
"A computer in which the active electronic components are transistors, replacing the earlier vacuum tubes and enabling greater speed, reliability, and miniaturization."
(來源:Oxford Reference)
晶體管的核心作用
晶體管通過半導體材料(如矽)控制電流開關,實現二進制運算(0/1信號處理)。相較于真空管,其開關速度更快(微秒級),為後續高速計算奠定基礎。
關鍵技術創新
劃時代影響
晶體管計算機的商用化(如IBM 1401、DEC PDP系列)推動了銀行、航空等行業的自動化進程,并為集成電路的誕生鋪平道路。
計算機史經典著作
(鍊接:mitpress.mit.edu/books/history-modern-computing)
工程标準文獻
(鍊接: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85)
博物館與檔案館
IBM 1401等機型實物展示與技術文檔(鍊接:computerhistory.org)。
機型 | 推出時間 | 主要貢獻 | 應用領域 |
---|---|---|---|
IBM 1401 | 1959 | 首款量産晶體管商用機 | 企業數據處理 |
DEC PDP-1 | 1959 | 首個交互式計算機 | 科研與圖形處理 |
ATLAS | 1962 | 首創虛拟内存與分時系統 | 大學研究 |
通過以上定義、技術解析與權威來源,可系統理解晶體管計算機在計算機科學史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工程革新意義。
晶體管計算機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第二代電子計算機(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其核心特征是用晶體管取代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以下是詳細解析:
晶體管計算機屬于第二代計算機,标志着計算機從電子管時代向半導體時代的過渡。它通過晶體管實現數字邏輯電路功能,顯著提升了性能和可靠性,并為後續集成電路計算機(第三代)奠定基礎。
硬件技術
采用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磁芯作為主存儲器,磁盤/磁鼓作為外存。晶體管體積小、能耗低,且開關速度可達每秒百萬次級(如100GHz實驗室水平)。
軟件與應用
首次引入高級編程語言(如FORTRAN、COBOL)和操作系統雛形,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
優點:
運算速度提升至每秒幾十萬次,體積更小、穩定性更高,且能耗顯著低于電子管計算機。
缺點:
晶體管成本較高,大規模集成難度大,且仍需人工焊接電路。
例如IBM 7090(1959年)和DEC PDP-1(1960年),這些機型在航空航天、核能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需注意權威性較低,此信息需進一步驗證)。
晶體管計算機通過半導體技術革新推動了計算機的小型化和商用化,其設計理念(如模塊化電路)深刻影響了後續計算機發展。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百科或計算機史文獻。
胞質溶解表面改質財政收支差壓隔膜承兌違約初步推定的損害案調查研究動情增殖期獨立二烯屬多麗菌素發電機電抗器反向開關胱氨酸結石化學煙警察管轄區肌伸張的居裡點可議決的口頭契約量子雜音靈敏度控制硫酸铈铵貧民習藝所乳性庖疹嗜苯胺的鼠咬熱鍊絲菌吐根鹼推拔銷為存貨提供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