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transistor computer; transistorized computer
晶体管计算机(Transistor Computer)指使用晶体管作为核心逻辑元件的早期电子计算机,属于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第二代技术(约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以下是汉英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技术定义
晶体管计算机是以晶体管(Transistor) 替代真空管(Vacuum Tube)构建中央处理器(CPU)和逻辑电路的计算机系统。其标志性特征包括:
历史定位
作为第二代计算机(1955–1965),它衔接了第一代真空管计算机与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推动了计算机从科研专用向商业应用的转型。
"A computer in which the active electronic components are transistors, replacing the earlier vacuum tubes and enabling greater speed, reliability, and miniaturization."
(来源:Oxford Reference)
晶体管的核心作用
晶体管通过半导体材料(如硅)控制电流开关,实现二进制运算(0/1信号处理)。相较于真空管,其开关速度更快(微秒级),为后续高速计算奠定基础。
关键技术创新
划时代影响
晶体管计算机的商用化(如IBM 1401、DEC PDP系列)推动了银行、航空等行业的自动化进程,并为集成电路的诞生铺平道路。
计算机史经典著作
(链接:mitpress.mit.edu/books/history-modern-computing)
工程标准文献
(链接:ieeexplore.ieee.org/xpl/RecentIssue.jsp?punumber=85)
博物馆与档案馆
IBM 1401等机型实物展示与技术文档(链接:computerhistory.org)。
机型 | 推出时间 | 主要贡献 | 应用领域 |
---|---|---|---|
IBM 1401 | 1959 | 首款量产晶体管商用机 | 企业数据处理 |
DEC PDP-1 | 1959 | 首个交互式计算机 | 科研与图形处理 |
ATLAS | 1962 | 首创虚拟内存与分时系统 | 大学研究 |
通过以上定义、技术解析与权威来源,可系统理解晶体管计算机在计算机科学史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工程革新意义。
晶体管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其核心特征是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以下是详细解析:
晶体管计算机属于第二代计算机,标志着计算机从电子管时代向半导体时代的过渡。它通过晶体管实现数字逻辑电路功能,显著提升了性能和可靠性,并为后续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奠定基础。
硬件技术
采用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磁芯作为主存储器,磁盘/磁鼓作为外存。晶体管体积小、能耗低,且开关速度可达每秒百万次级(如100GHz实验室水平)。
软件与应用
首次引入高级编程语言(如FORTRAN、COBOL)和操作系统雏形,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
优点:
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几十万次,体积更小、稳定性更高,且能耗显著低于电子管计算机。
缺点:
晶体管成本较高,大规模集成难度大,且仍需人工焊接电路。
例如IBM 7090(1959年)和DEC PDP-1(1960年),这些机型在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需注意权威性较低,此信息需进一步验证)。
晶体管计算机通过半导体技术革新推动了计算机的小型化和商用化,其设计理念(如模块化电路)深刻影响了后续计算机发展。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百科或计算机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