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precisioncolorimetry
exactitude; nicety; precision
【醫】 precision
【經】 precision
【化】 Colorimetry; Colourimetry
【醫】 chromatometry; chromometry; colorimetric method; colorimetry
精密比色法(Precision Colorimetry)是通過測量溶液對特定波長光的吸收程度,精确确定物質濃度或組分的光化學分析方法。該術語由"精密"(precision)和"比色法"(colorimetry)構成,其中"比色"指對比樣品與标準溶液的顔色差異,"精密"強調其高精度特性。
從分析原理看,該方法基于朗伯-比爾定律: $$ A = varepsilon l c $$ 式中A為吸光度,ε為摩爾吸光系數,l為光程,c為溶液濃度。通過分光光度計測量吸光度值,可實現微量成分的定量分析。
應用領域涵蓋環境監測(如水質重金屬檢測)、制藥工業(藥物含量測定)和食品檢驗(添加劑分析)等多個專業領域。《分析化學原理》指出,該方法檢出限可達ppm級,相對标準偏差小于1%,符合ISO 17025實驗室認證要求。
标準操作流程包括: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在GB/T 3049-2006标準中明确規定,精密比色法需使用經過校準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并控制溫度在25±0.5℃進行測量。該方法與普通比色法的核心區别在于采用雙光束光學系統消除幹擾,并配備恒溫比色皿架确保測量穩定性。
精密比色法是一種通過高精度測量溶液顔色深度來确定物質濃度的分析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已知濃度的标準溶液校準儀器,以提高測量準确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原理
精密比色法基于朗伯-比爾定律(公式:$A = varepsilon bc$),即溶液吸光度與吸光物質濃度、光程長度成正比。它通過對比待測溶液與标準溶液的顔色深度(或吸光度),利用光度計進行相對測量。相較于普通比色法,其實驗條件更嚴格(如控制溫度、pH值),并采用高精度儀器(如分光光度計)以減少誤差。
核心特點
典型方法示例
曆史與發展
比色法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但作為定量分析方法始于19世紀30年代。精密比色法則在20世紀逐步發展,如1949年Hiskey對高吸收法的改進。
精密比色法通過标準化校準和儀器優化,顯著提升了傳統比色法的精度,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冶金分析等領域。其技術細節可參考《雲南冶金》1973年的研究。
氨基二苯酮玻璃塊波紋發的電子束功率管地蟲磷定篩簸淘機動物皂豆茶熒光色素觀果代裡埃氏定律尖而長的叫聲肩胛點假色覺軍士可就空間兩邊屬馬尿的抹磁内分泌療法噴灑器平面位置指示器顯示鏡普通磨床日月溶散粘液的山達脂護漆收益力價值撕去酸性組份搪瓷襯裡碳鍊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