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precisioncolorimetry
exactitude; nicety; precision
【医】 precision
【经】 precision
【化】 Colorimetry; Colourimetry
【医】 chromatometry; chromometry; colorimetric method; colorimetry
精密比色法(Precision Colorimetry)是通过测量溶液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精确确定物质浓度或组分的光化学分析方法。该术语由"精密"(precision)和"比色法"(colorimetry)构成,其中"比色"指对比样品与标准溶液的颜色差异,"精密"强调其高精度特性。
从分析原理看,该方法基于朗伯-比尔定律: $$ A = varepsilon l c $$ 式中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l为光程,c为溶液浓度。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可实现微量成分的定量分析。
应用领域涵盖环境监测(如水质重金属检测)、制药工业(药物含量测定)和食品检验(添加剂分析)等多个专业领域。《分析化学原理》指出,该方法检出限可达ppm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符合ISO 17025实验室认证要求。
标准操作流程包括: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GB/T 3049-2006标准中明确规定,精密比色法需使用经过校准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控制温度在25±0.5℃进行测量。该方法与普通比色法的核心区别在于采用双光束光学系统消除干扰,并配备恒温比色皿架确保测量稳定性。
精密比色法是一种通过高精度测量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物质浓度的分析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校准仪器,以提高测量准确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原理
精密比色法基于朗伯-比尔定律(公式:$A = varepsilon bc$),即溶液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浓度、光程长度成正比。它通过对比待测溶液与标准溶液的颜色深度(或吸光度),利用光度计进行相对测量。相较于普通比色法,其实验条件更严格(如控制温度、pH值),并采用高精度仪器(如分光光度计)以减少误差。
核心特点
典型方法示例
历史与发展
比色法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但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始于19世纪30年代。精密比色法则在20世纪逐步发展,如1949年Hiskey对高吸收法的改进。
精密比色法通过标准化校准和仪器优化,显著提升了传统比色法的精度,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冶金分析等领域。其技术细节可参考《云南冶金》1973年的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