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alleolus tibiae
leg; shank
【醫】 anticnemion; shank; shin; tibio-
ankle; talus; tarsus
【醫】 ankle; malleolus
"胫踝"是人體下肢解剖結構中的複合術語,由"胫"(tibia)和"踝"(ankle)兩個部分組成。根據《漢英綜合大詞典》定義,該詞特指胫骨下端與踝關節相關聯的解剖區域,即胫骨遠端延伸至踝關節囊附着處的骨性結構。英文對應表述為"tibial ankle"或"ankle region of tibia"(《道蘭氏英漢醫學辭海》,2020版)。
在解剖學層面,胫踝包含三個關鍵結構:①胫骨下端膨大形成的方形骨塊(醫學稱"胫骨踝"),②内踝(medial malleolus)這一胫骨遠端向下的錐狀突起,③踝關節面(tibiotalar articular surface)的軟骨覆蓋區域(《格氏解剖學》第42版)。這些結構共同構成踝關節的力學支撐系統,承擔着人體行走時80%的體重負荷(《骨科生物力學原理》,2019)。
臨床醫學中,胫踝區域常涉及兩種典型損傷:Pott骨折(胫踝聯合骨折)和踝關節扭傷。其解剖特殊性在于胫骨遠端與距骨形成的榫卯關節結構,這種構造既保證了關節穩定性,又限制了側向活動範圍(《實用骨科學》第7卷)。現代影像學研究顯示,胫踝關節面的平均傾斜角度為93°±3.2°,這一參數對人工踝關節置換術具有重要指導價值(《中華骨科雜志》2023年第6期)。
“胫踝”一詞可能存在誤寫或混淆。正确用詞應為“踝胫”,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踝胫(huái jìng)指踝骨與胫骨的合稱,屬于解剖學名詞。
引申含義
在古漢語中,“踝胫”可形容身材修長纖細,如成語用法()。
踝關節結構
由胫骨、腓骨下端與距骨(足部上方骨頭)共同構成,是人體承重和靈活運動的關鍵部位()。
胫骨功能
胫骨是小腿的主要承重骨,占體重傳遞的90%,其遠端與踝部相連,形成穩定的關節結構()。
“踝胫”是描述小腿與腳踝連接部位的專業術語,兼具解剖學和文學雙重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踝關節損傷機制或胫骨疾病,可參考來源中的醫學類網頁(如)。
阿特曼氏克勒奧林差異船塢眼垂頭喪氣的次全的锆Zr格魯伯氏耳窺器共同災難條款磺胺噻唑鈉華氏溫度計弧菌屬加工單交貨記錄競争性招标機械空氣分離抗衡刻度盤脈的帕-威二氏杆菌前因氣體定量器球碼天平企業危機熱核反應三縮四輸出放大器探求腿型襪帶式彈簧未分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