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iligulate
a few; both; tael; twain; two
【醫】 amb-; ambi-; ambo-; amphi-; bi-; di-; diplo-
【經】 tael
lingua; tongue
【醫】 gloss-; glosso-; lingua; slossa; tongue
"兩舌的"是佛教術語"兩舌"的形容詞形式,源自梵語"paiśunya",指通過語言制造矛盾的惡行。從漢英詞典角度分析可分為三層含義:
語義定義(參考《佛學大辭典》) 指同時使用兩種矛盾說辭的行為,對應英文"duplicitous speech"或"double-tongued",表現為在不同場合說互相矛盾的話語以挑撥人際關系,例如《法句經》所述"彼說是言,此談非語"的典型特征。
語言學特征(參考《佛教混合漢語詞典》) 該詞在漢語中屬于"名形兼類詞",既可作為名詞指代惡業本身(兩舌),也可作為形容詞(兩舌的)修飾具體言行。其英語對應詞"double-tongued"保留了舌頭的具象表達,如《新約聖經》英譯本中"not double-tongued"的用法所示。
跨文化差異(參考《漢英佛教詞典》) 在漢英轉換時需注意文化語境遷移。漢語佛教典籍常強調其"破和合僧"的破壞性,如《梵網經》戒律;而英語語境更側重"truthfulness"(誠實)的反向诠釋,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官方文獻将其英譯為"divisive speech",側重團體分裂的後果。
“兩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但核心指向言語上的負面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指在雙方之間傳播不實信息,導緻他人關系破裂。例如:甲、乙二人本有矛盾,兩舌者分别在兩人面前添油加醋,激化沖突。佛教将其列為“口業惡”之一,認為其危害可小至誤人、大至誤國。
言語反複,前後矛盾
形容說話不一緻,缺乏誠信。如漢代焦贛《易林》提到“一簧兩舌,妄言謬語”,以“兩舌”比喻言辭虛僞。
毀譽不一,評價矛盾
指對同一事物或人存在截然相反的評價。明代陳繼儒《讀書鏡》以“兩舌”描述因恩怨導緻的雙重标準。
古籍和宗教文獻均警示兩舌的危害。例如《易林》以“簧舌”比喻巧言,明代李贽在《四書評》中批評兩舌者缺乏真誠。現代社會也将其類比為“兩頭蛇”,強調其毒性。
“兩舌”既指具體的行為(如挑撥),也包含道德批判,需在人際交往中警惕。
不凍的差分校正電記錄反應坐标飛機機油管道壓力損失含硫化合物紅熱街段基膜上的靜脈原的糾錯數組抗白蛋白口號誇口的藍領聯合雇主臨界狀态螺紋底徑酶催化反應謀反尿臭素配套硬件評價套件葡煙腙氰醇合成法輕舟全才天葵屬同線用戶識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