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成本論英文解釋翻譯、比較成本論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comparative cost
分詞翻譯:
比較成本的英語翻譯:
【法】 comparative costs
論的英語翻譯:
determine; discuss; in terms of; ism; statement; talk about; theory; view
專業解析
比較成本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又稱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基石之一,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系統提出。該理論從生産成本差異的角度,論證了國際貿易互利性的根源。
核心含義:
即使一國在所有商品的生産上均處于絕對劣勢(即生産成本絕對高于貿易夥伴國),隻要該國專注于生産并出口其相對劣勢較小(即比較成本較低)的商品,同時進口其相對劣勢較大(即比較成本較高)的商品;而另一國(即使在所有商品生産上均處于絕對優勢)則專注于生産并出口其相對優勢更大的商品,進口其相對優勢較小的商品,那麼兩國仍能通過貿易獲得總産出的增加和福利的提升。
關鍵概念解釋(漢英對照):
- 比較成本 (Comparative Cost): 指生産同一種商品時,一國相對于另一國的機會成本比率。它不是指絕對的生産成本高低,而是指生産一種商品相對于生産另一種商品的成本比例在不同國家間的差異。
- 英文釋義: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one good in terms of the other good forgone, compared between two countries.
- 比較優勢 (Comparative Advantage): 指一國在生産某種商品時,其機會成本低于另一國的狀态。擁有較低機會成本的國家在該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 英文釋義: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it can produce that good at a lower opportunity cost than another country.
- 絕對優勢 (Absolute Advantage): 指一國生産單位商品所需的資源投入(如勞動時間)少于另一國。這與比較優勢不同,絕對優勢并非貿易發生的必要條件。
- 英文釋義: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it can produce more output of that good with the same input (or the same output with less input) than another country.
-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指為生産一單位某種商品而必須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數量。它是比較成本論中衡量比較優勢的關鍵指标。
- 英文釋義:The value of the next best alternative forgone when making a choice. In production, it's the amount of one good that must be sacrificed to produce one more unit of another good.
理論基礎與模型(簡化):
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生産兩種商品(布匹和葡萄酒)。下表展示了各自生産單位商品所需的勞動時間(絕對成本)和由此計算的機會成本(比較成本):
| 國家 | 生産1單位布匹所需勞動 | 生産1單位葡萄酒所需勞動 | 布匹的機會成本 (以葡萄酒計) | 葡萄酒的機會成本 (以布匹計) |
| :------- | :-------------------: | :---------------------: | :-------------------------: | :-------------------------: |
|A國|1|2|1W = 2C? |1C = 0.5W|
|B國|6|3|1W = 2C? |1C = 2W? |
- 計算機會成本:
- A國:生産1單位布匹的機會成本 = 放棄的葡萄酒産量 = 1單位布匹所需勞動 / 1單位葡萄酒所需勞動 = 1/2 = 0.5單位葡萄酒。或者說,生産1單位葡萄酒的機會成本 = 放棄的布匹産量 = 2/1 = 2單位布匹。
- B國:生産1單位布匹的機會成本 = 6/3 = 2單位葡萄酒。生産1單位葡萄酒的機會成本 = 3/6 = 0.5單位布匹。
- 比較優勢判斷:
- 布匹: A國生産布匹的機會成本(0.5W)低于B國(2W),因此A國在布匹生産上具有比較優勢。
- 葡萄酒: B國生産葡萄酒的機會成本(0.5C)低于A國(2C),因此B國在葡萄酒生産上具有比較優勢。
- 貿易互利:
- A國應專業化生産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布匹。
- B國應專業化生産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葡萄酒。
- 兩國通過貿易交換商品,都能獲得比自給自足時更多的兩種商品總量(或節省勞動時間),實現雙赢。
核心公式:
貿易互利發生的條件取決于兩國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機會成本)比率。假設A國國内布匹對葡萄酒的相對價格為 $P_C^A / P_W^A$, B國為 $P_C^B / P_W^B$。貿易發生的互利條件是:
$$ frac{P_C^A}{P_W^A}
eq frac{P_C^B}{P_W^B} $$
更具體地說,貿易模式由比較優勢決定:一國将出口其相對價格低于國際相對價格的商品。
來源:
- 大衛·李嘉圖 (David Ricardo).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 (經典原著)
- 保羅·薩缪爾森 (Paul A. Samuelson), 威廉·諾德豪斯 (William D. Nordhaus). Economics (多個版本). (權威經濟學教科書對比較優勢理論的闡述)
- 格裡高利·曼昆 (N. Gregory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多個版本). (廣泛使用的入門經濟學教材)
- 多米尼克·薩爾瓦多 (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多個版本). (國際經濟學教材中關于古典貿易理論的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比較成本論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19世紀提出。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定義與核心思想
比較成本論認為,各國應專注于生産自身相對成本更低(即比較優勢更大)的商品,并通過國際貿易交換其他産品。這裡的“比較成本”指不同國家生産兩種商品的勞動成本比率差異。例如,即使一國在所有商品生産上均無絕對優勢,隻要存在相對效率差異,仍可通過分工和貿易獲益。
2.理論基礎
- 相對成本差異:李嘉圖強調,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生産商品的相對成本差異,而非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成本差異。
- 勞動價值論:該理論以勞動時間衡量商品價值,認為分工能提高總産量并節約勞動成本。
3.理論意義
- 國際分工優化:各國通過專業化生産比較優勢商品,形成互利貿易,提升全球生産效率。
- 自由貿易推動:主張撤除貿易壁壘,促進資源跨國配置,尤其反映發達國家經濟擴張需求。
- 普適性:無論國家生産力水平高低,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均可獲益。
4.應用與局限性
- 實際應用:指導國家制定出口戰略,例如發展中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産品,發達國家出口技術密集型産品。
- 局限性:
- 靜态分析:未考慮技術革新、資本流動等動态因素。
- 利益分配不均:發達國家憑借高生産率在貿易中獲利更多,可能加劇發展中國家依賴。
5.公式表達
李嘉圖模型的核心公式為:
$$
frac{C{A1}}{C{A2}} < frac{C{B1}}{C{B2}}
$$
其中,$C{A1}$、$C{A2}$代表A國生産商品1和2的成本,$C{B1}$、$C{B2}$代表B國成本。若不等式成立,則A國應專注生産商品1,B國生産商品2。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案例,可參考(MBA智庫百科)等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超幾何的程式運轉儲蓄帳戶從收益中扣除的項目帶式綁線多路轉接器模拟程式合并或聯合抵押回程裝置會計資料加标記的交互程式設計甲型副傷寒接地指示林杜棘口吸蟲毛細頭蟲類美國制定的租借法案苗品紅堿求償要點人工擇種色素缺乏聖安東尼舞蹈射碳手頭現有存貨雙值決策鎖骨顱骨發育不全條件彙編參數頭人微波開關微控制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