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loquial; spoken
spoken language; tongue
在漢英詞典中,“口語的”通常翻譯為colloquial,指代語言在日常、非正式口頭交流中使用的形式或風格。其核心含義與特點如下:
口語的(colloquial)指語言在非正式場合、日常對話中的自然表達方式,區别于書面語或正式演講的嚴謹結構。其特點是:
來源: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将 "colloquial" 定義為“用于普通對話的語言,非正式但不粗俗”。
特征 | 口語表達 | 正式表達 |
---|---|---|
詞彙選擇 | “挺好看” | “非常美觀” |
句式結構 | “你吃了嗎?”(省略主語) | “請問您是否已用餐?” |
語法嚴謹度 | “我跟他一塊兒去的” | “我與他一同前往” |
來源:劍橋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指出,口語表達具有“非正式、會話式”特征,常見于朋友交談而非學術寫作。
如英語中的 “don’t”, “wanna”;中文的 “甭”(不用)。
句子成分省略(例:“[你]去哪兒?”)。
中文添加“啊、呢、吧”(如“走啊!”),英語用 “well”, “you know” 等填充詞。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将口語描述為“具有活語氣詞和省略結構的動态語言形式”。
口語化 ≠ 俚語(slang)。俚語更具群體局限性(如網絡流行語),而口語是廣泛接受的通俗表達。
來源:朗文當代英語詞典(Longman Dictionary)強調,口語需符合“普遍可理解性”,避免過度地域化。
“口語的”(colloquial)本質是語言在自然交流中的“活态”呈現,其價值在于提升溝通效率與親和力,但需根據語境權衡正式度。語言學習者應掌握其核心特征,避免在正式場合誤用。
"口語的" 指與口頭表達相關的語言形式,具有以下特點:
非正式性 口語常出現在日常對話、即興交流中,使用簡化的語法結構(如省略主語)、縮略詞(如"甭"=不用)和語氣詞(啊、呢)。例如:"吃了嗎?" 比書面語"您是否已用餐?"更自然。
語境依賴性強 常伴隨肢體語言、語調變化傳遞信息。比如"真行啊!"通過重音可表達贊揚或諷刺兩種相反含義。
動态演變快 新詞彙和網絡用語(如"絕絕子")會快速融入口語,但未必被書面語接納。不同地區還會形成方言變體,如北京話"兒化音"。
與書面語對比 || 口語 | 書面語 | |---|---|---| | 載體 | 聲音 | 文字 | | 修正 | 實時自我糾正 | 可反複修改 | | 規範 | 允許語病 | 語法嚴謹 |
需要說明的是,正式演講、新聞播報等場景中的"标準口語"會接近書面語規範。掌握口語能力需多聽真實對話素材(如影視劇、播客),并注意文化差異對表達方式的影響。
阿布拉罕稠度計邊緣帶車道貸項單詞時間燈頭墊片符號條件隔離環光聲譜法貨物裝卸極頂列表結構離解化學吸附利索卡因樓面路徑選擇數據庫明确的保單頻率交錯缺席選擇桑葚形細胞殺螟杆菌實現程式雙穩态觸發電路漱口劑瞬軸提策氏綜合征外敵外胎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