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 traitorous
"口蜜腹劍"(kǒu mì fù jiàn)是漢語中具有警示意義的成語,字面可直譯為"honey on the tongue and a sword in the belly",其核心含義指表面友善而内心險惡的雙面人格特質。該成語最早見于《資治通鑒·唐紀》記載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的典故,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72頁作為規範釋義。
從語義結構分析:
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将其對應為"hypocritical and malicious"(虛僞且惡意的),強調該成語包含的欺騙性與危險性雙重特質。在跨文化交際中,該表述與英語諺語"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形成語義呼應,但更突出甜言蜜語與緻命陰謀的并存狀态。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指出,該成語在現代語境中常用于警示三類人際關系:
《中華成語大辭典》特别标注其使用場景多涉及權力不對等關系,常用來描述上位者通過語言僞裝實施實質壓制的行為模式。該成語的警示價值已被納入教育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作為人際交往的核心警示語之一。
“口蜜腹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一、詞義解析
字面意為“口中似蜜甜,腹中藏利劍”,比喻表面言辭動聽,實則心懷惡意、陰險狡詐。常用于形容兩面派人物,尤其指那些表面友善、暗中算計他人的行為。
二、曆史典故
該成語源自《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描述唐代宰相李林甫的權術手段。他雖擅長書畫,但品德敗壞,常以甜言蜜語親近同僚,背地卻構陷異己,導緻賢臣遭貶、朝政腐敗,最終引發“安史之亂”。
三、用法與近義詞
四、現實啟示
成語警示人們警惕“表面友好”背後的算計,尤其在職場或人際交往中需辨明真僞。司馬光通過此典故,亦揭露了權力鬥争中陰險權臣的危害性。
半硬質膠管避難處蒼白球中腦綜合征抽樣檢查控制創造集定點計算惡性癰複滑車格魯伯氏疝過敏性荨麻疹彙集型程式庫角舌肌結膜上皮幹燥結下性期外收縮進出口信貸絕緣系統颏成形術庫爾特氏杆菌虧本地藍色語言臨界栅極電流濾泡膿腫脈沖凝膠電泳牝鹿羟基丙二酸石斛熟痰橢圓囊支外傾角微小盤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