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英文解釋翻譯、長征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long march
相關詞條:
1.LongMarch
例句:
- 紅軍長征時走了二萬五千裡。
The Red Army covered25000 li on the Long March.
- 長征中,我們的紅軍戰士成功地涉過了沼澤地。
In the long March, our Red Army sol***rs succeeded in wading through the marshland.
- 在這張地圖上長征路線是用紅線标示出來的。
The route of the Long March is lined out in red on the map.
分詞翻譯:
長的英語翻譯:
grow; length; lengthily; long; older
【計】 long
【醫】 dolicho-; L.; length; macro-; makro-
征的英語翻譯:
ask for; go on a campaign; go on a journey; levy; sign
【醫】 sign; signe; signum
專業解析
長征(Long March)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間進行的戰略轉移行動,具有軍事、政治與文化多重含義。根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定義,長征是紅軍為突破國民黨軍隊圍剿、保存革命力量而實施的戰略性行軍,總行程約二萬五千裡(12,500公裡),跨越中國11個省份。
在漢英詞典中,“長征”常被譯為“Long March”,包含以下三層核心釋義:
- 曆史事件:指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期間,中央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出發,曆時兩年完成的大規模轉移,涉及四路紅軍部隊的戰略協同。這一事件被《中國共産黨簡史》列為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關鍵轉折點。
- 精神象征:代表堅韌不拔、團結奮鬥的革命精神,如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描述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該表述被《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列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
- 延伸含義:現代漢語中常隱喻長期艱苦的奮鬥曆程,例如“科技長征”“扶貧長征”等用法,體現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長征”的比喻性解釋。
從語言學視角看,《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将“Long March”注釋為“a pivotal military retreat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強調其在曆史叙事中的雙重性(撤退與戰略勝利)。這一譯法被國際漢學界廣泛采納,如劍橋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的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長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表達綜合理解:
一、詞語本義
-
長途征伐或遠行
源自古代漢語,指将士遠途出征或長途旅行。如唐代王昌齡詩句“萬裡長征人未還”,元代耶律鑄《磨劍行》中“故國江山夢裡行,不期今日果長征”。
-
象征意義
泛指艱苦卓絕的長途跋涉或長期奮鬥,如陳毅詩句“舉酒祝長征”。
二、特指曆史事件:紅軍長征
定義
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轉移,以擺脫國民黨圍剿并北上抗日。
核心信息
-
背景
-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轉移。
- 民族危機加劇,中國共産黨提出抗日主張。
-
關鍵數據
- 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 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
- 途經省份:14個,包括江西、貴州、四川、甘肅等。
- 戰鬥:380餘次,攻占700多座縣城,犧牲營以上幹部430餘人。
-
重要節點
- 血戰湘江:紅軍從8.6萬人銳減至3萬人。
- 遵義會議:1935年1月确立毛澤東領導地位,扭轉戰略被動。
- 會師标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甯會師。
-
曆史意義
- 被稱為“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毛澤東評價)。
- 為抗日戰争和革命勝利保存了骨幹力量。
三、文學引用
毛澤東《七律·長征》中“紅軍不怕遠征難”概括了長征精神,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以藝術手法展現行軍艱險。
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如具體戰役、會議内容),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百科條目。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阿卓糖棒槌标準偏轉超高頻譯碼機抽頭分壓器式函數産生器打鬥椴樹醇礬土水泥法人公司函數自變量假關節炎加料起重機角度誤差交付的交易人緊密性檢查镌版術零件密度流行性腮腺炎露面苗勒氏征脲合四氧嘧啶酸齊心協力熱分析容積的壽山黑酸性黃D髓細胞的特意的甜巴旦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