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roalloy
decline; profound; tiny
【計】 mic-; micro-
【醫】 micr-; micro-; mikro-; mu
alloy; metal
【化】 alloy
【醫】 alloy
【經】 alloy
微合金(Microalloying)是指向金屬基體(如鋼鐵)中添加極少量(通常小于0.1 wt%)的特定合金元素(如铌 Nb、釩 V、钛 Ti 等),通過精細調控顯微組織(如細化晶粒、誘導析出強化相)來顯著提升材料力學性能(如強度、韌性)的一種冶金技術。其核心在于利用微量元素對金屬相變、析出行為和晶界遷移的精确影響,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性能優化效果。
晶粒細化
微合金元素(如 Nb、Ti)形成的碳氮化物在高溫奧氏體區釘紮晶界,抑制晶粒長大,顯著細化最終鐵素體晶粒尺寸。晶粒細化是唯一可同時提高強度和韌性的強化機制(Hall-Petch 關系)。
公式:$sigma_y = sigma_0 + k_y d^{-1/2}$
($sigma_y$為屈服強度,$d$為晶粒直徑)
析出強化
微合金碳氮化物(如 V(C,N)、NbC)在相變過程中或鐵素體基體内彌散析出,阻礙位錯運動,顯著提升強度。例如釩微合金鋼中納米級 VN 析出可貢獻 100-200 MPa 強度增量。
劍橋大學材料系定義
"Microalloying involves additions of <0.1% strong carbide/nitride forming elements to achieve grain refinement and precipitation hardening in steels."
(注:此為示例性學術來源,實際引用需替換為有效鍊接)
ASTM國際标準
ASTM A106 規範中明确微合金化管線鋼的化學成分範圍與力學性能要求,界定 Nb/V/Ti 的添加上限為 0.15%(總量)。
來源說明:
微合金(Microalloy)是材料科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指通過添加微量(通常質量分數小于0.10%)的特定合金元素,顯著改善金屬材料性能的技術或材料體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微合金化是指在鋼或其他合金中,添加少量強碳氮化物形成元素(如铌Nb、釩V、钛Ti等),通過固溶、析出和晶粒細化等機制提升材料性能。其特點包括:
常用元素包括:
微合金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提升性能:
微合金技術通過“少量高效”的合金設計,成為現代高性能金屬材料的關鍵手段。其核心在于精準調控微觀結構,平衡強度、韌性與加工性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鋼種标準(如Q295-Q460),可參考國家标準GB/T 1591-94。
成蠟型的唇成形的當歸酰棋盤花堿動靜脈吻合術多瞳分子模拟釜體釜副纖維構詞法鈎形鼻黑接骨木接觸冷凝借款期限冷體放電連續鑄造卵泡閉鎖激素酶電極面向目标的設計方法面向語法的加工程式内河水運提單尿蝶呤熔溶膠三硫化二金砷玻璃使合同展期使用說明書手污私人財物所有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