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microprogrammable processor
【計】 microcode routine; microprogram; MP
【計】 control processor
微程式控制處理機(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是一種基于存儲邏輯原理設計的中央處理器控制單元,其核心特征是将機器指令分解為可編程的微操作序列。該技術由Maurice Wilkes于1951年率先提出,現已成為複雜指令集計算機(CISC)架構的核心實現方式。
從結構組成來看,該系統包含三個關鍵模塊:
其工作流程遵循「取指-譯碼-執行」的層級化控制模式:
微程式周期 = 取微指令時間 + 微指令執行時間 + 下址生成時間
該公式體現了時間重疊的流水線設計思想(來源:《計算機體系結構:量化研究方法》第5版)。
在工業應用領域,Intel 8086處理器的微代碼ROM容量達504×21位,實現了複雜指令的硬件兼容性(數據引自Computer History Museum技術文檔)。現代處理器通過可更新微代碼機制(如Intel IA-64架構),能夠在矽後階段修複設計缺陷。
相較于硬連線控制方式,微程式控制的核心優勢在于:
(注:本文核心概念驗證引用自ACM數字圖書館編號10.1145/361237.361243及Springer著作《微程式設計原理》)
微程式控制處理機是一種采用微程式控制技術的計算機處理器,其核心設計理念是通過存儲邏輯(微程式)來實現指令的執行控制。以下從定義、組成及工作原理三方面詳細解釋:
微程式控制
指通過預先存儲在控制存儲器中的微程式(由微指令序列組成)來控制計算機操作的方式。每條機器指令對應一個微程式,通過逐條執行微指令中的微命令實現指令功能。
處理機
即中央處理器(CPU),負責執行指令和數據處理。在微程式控制處理機中,CPU的控制單元采用微程式控制方式。
控制存儲器(CM)
存儲微程式的隻讀存儲器(ROM),每個存儲單元對應一條微指令,包含控制信號和後續微指令地址。
微指令結構
包含兩部分:
微程式控制器
由微地址寄存器、微指令寄存器、地址轉移邏輯等組成,負責解析指令操作碼并生成對應微程式入口地址。
指令執行流程
層級關系
機器指令 → 微程式(多個微指令) → 微命令 → 微操作(如寄存器傳輸、ALU運算)。
設計靈活性
通過修改微程式即可調整指令功能,適合複雜指令集(CISC)實現。
可靠性高
硬件電路簡化,控制邏輯固化在ROM中,抗幹擾能力強。
速度相對較慢
需多次訪問控制存儲器,相比硬布線控制器延遲更高。
注:該技術廣泛應用于早期計算機和現代複雜指令集處理器設計中,如x86架構的部分實現仍采用微程式控制。
阿-岡二氏法安全容許載荷阿派克斯過程變為無效材料标準成本草酸氫铵錯誤标志電磁破裂探查器電極化法捷爾斯坦氏征分布控制器分組連續取樣法婦女執政格式處理經濟結構變動進口總數記憶增強的類比多工器類光間隔落地燈貿易風險棉膠木糖膠腦積水橋梁神經縫術實行四層元件外彙期貨魏格特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