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平原英文解釋翻譯、深海平原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abyssal plain
相關詞條:
1.deep-oceanplain
分詞翻譯:
深的英語翻譯:
close; dark; deep; deepness; late; profound; profundity; very
【醫】 batho-; bathy-
海的英語翻譯:
a great number of; brine; extra large; fishpond; sea
【法】 mare; ocean; sea
平原的英語翻譯:
champaign; plain
專業解析
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的漢英詞典釋義與科學解析
定義
深海平原指大洋底部廣闊平坦的區域,通常位于大陸坡與洋中脊之間,水深範圍在4,000–6,000米。其英文術語為"Abyssal Plain"(國際标準拼寫),部分文獻亦用"Deep-sea Plain"。該地貌以極低的坡度(通常小于1:1,000)和沉積物覆蓋為特征,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地形單元之一。
核心特征
- 地形平坦性:受厚層沉積物(可達數千米)填充影響,原始火山地貌被掩埋,形成均一化地表。
- 沉積層構成:主要包含遠洋黏土、矽質/鈣質生物軟泥(如有孔蟲、矽藻殘骸)及濁流沉積物。
- 地質背景:位于大洋闆塊中央,基底為玄武岩質洋殼,地殼年齡隨遠離洋中脊而增加。
形成機制
深海平原的演化涉及雙重過程:
- 沉積作用:洋中脊附近的濁流攜帶陸源碎屑跨越大陸坡,在深海區形成扇形堆積;
- 火山地貌掩埋:持續沉積覆蓋海底火山與斷裂帶,逐步削平地形起伏。
分布與實例
全球約40% 的海底被深海平原覆蓋,典型代表包括:
- 北大西洋深海平原(延伸至北美與歐洲大陸坡之間)
- 阿根廷海盆平原(南大西洋沉積最厚區域)
學術引用
- 定義參考《海洋科學名詞》(第三版),科學出版社,2019年。
- 沉積數據綜合自海洋地質學權威期刊 Marine Geology 關于濁流沉積的量化研究(DOI:10.1016/j.margeo.2020.106307)。
- 地形坡度标準依據國際海床地形命名标準(IHO B-6标準)。
術語權威性說明
"Abyssal Plain"為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IUGG)推薦術語,其漢譯"深海平原"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納入《地質學名詞》《海洋學名詞》等規範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深海平原是位于大洋底部、坡度極小的平坦區域,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地形之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基本特征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坡度通常小于1:1000,部分區域甚至小于1:10000。其表面覆蓋較厚的沉積層,主要由大陸邊緣的濁流搬運沉積物堆積形成,覆蓋了原始地形(如深海丘陵)。
位置與深度
- 地理位置:多位于大陸隆(大陸坡與深海丘陵之間)和深海丘陵之間。
- 水深範圍:約3000~6000米,平均深度約4877米。
地形特點
- 平坦性:起伏極小,每千米高度差僅10~100厘米。
- 規模:可延伸數百至數千千米,覆蓋約40%的海洋面積,在大西洋分布最廣。
形成原因
- 沉積作用:濁流将大陸邊緣的沉積物搬運至深海,逐漸填平原始地貌。
- 地質活動:部分理論認為,地幔上湧形成新海洋地殼,隨後沉積物覆蓋形成平原。
發現與分布
最早于1947年在北大西洋被發現。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其次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邊緣海盆(如南海)。
與陸地平原的差異
雖然同為平坦地形,但深海平原因水壓高、無光照和生物活動,沉積過程更緩慢,且受闆塊運動影響更顯著。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地質機制,可參考海洋地質學相關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苄基腺嘌呤兵痞并意識碘内酯化防霜膏劑非法途徑文件根管充填共用物共振轉速哈馬洛爾回退語句加酸顯色現象捐棄聚草酰胺抗脂酶可變衰減器可磨性眶肌膜狂飲作樂的肋劍突韌帶流通信用狀麥克哈迪氏擴張器毛織帶泡狀鼻甲皮下組織芑基順序土木工程師萬衆一心微分反應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