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flicker effect
閃爍效應(Flicker Effect)指電子設備或光源因電流波動導緻亮度或信號強度發生周期性變化的現象,常見于LED照明、顯示技術及通信系統。該術語在漢英對照場景下對應"flicker"(閃爍)與"effect"(效應)的組合詞。
從物理機制分析,閃爍效應主要由以下因素引發:
在應用領域,美國能源部照明系統報告指出,頻閃頻率低于100Hz時可引發視覺疲勞,高于2000Hz則趨于無感。國際照明委員會(CIE)建議采用波動深度指标評估頻閃危害,醫療影像設備則通過EMI屏蔽技術抑制信號閃爍(依據《醫學影像設備設計規範》第3.2.4章)。
最新研究顯示,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TR 61547-1:2020已将閃爍效應納入電磁兼容性測試體系,要求照明産品需标注頻閃參數。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自2023年起将頻閃率列為LED燈具強制檢測項目(數據源自《照明行業技術白皮書》2024版)。
“閃爍效應”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
在視頻壓縮中,閃爍效應指低碼率下I幀與P幀切換時,因編碼方式差異導緻畫面質量波動,形成時域僞影。這種現象在同質紋理區域尤為明顯,表現為周期性明暗變化,影響觀看體驗。例如,靜态場景中微小移動或紋理變化會因幀間差異放大而産生閃爍感。
指星光穿越地球大氣層時,因空氣密度、溫度差異引起光線折射和散射,導緻星光亮度及路徑不斷變化的現象。行星因距離較近、視面積大,閃爍效應較弱;而恒星因點光源特性更易受大氣湍流影響,表現為明顯“眨眼”效果。
特指前列腺癌患者使用LHRH-A藥物初期,因垂體釋放大量LH導緻睾酮短暫升高,可能加劇腫瘤生長或相關症狀的現象。此反應在腫瘤體積較大的患者中更易引發臨床問題,可通過檢測PSA和睾酮水平發現。
“閃爍”本義為光亮忽明忽暗或言語含糊(如“閃爍其詞”),而“效應”指特定條件下産生的現象,組合後形成上述專業術語。
建議根據具體場景選擇對應解釋,如需更詳細技術原理可參考相關領域文獻。
按裝置的制度操作百葉窗幹擾飽和電位不能繼續的地役權成暈現象傳遞函數算子反向散射常數管理報告龜甲過程碼磺胺托拉米甲基紫羅蘭酮檢驗常序假神經節卡片箱肯達耳氏法鍊路級協議聯鎖機器黎豆屬硫化藍納稅申請書能量集成頻率溫度系數權利的行使神經膜舌下腺導管收集死者的貨物土地測定員脫氫雄甾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