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flicker effect
闪烁效应(Flicker Effect)指电子设备或光源因电流波动导致亮度或信号强度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常见于LED照明、显示技术及通信系统。该术语在汉英对照场景下对应"flicker"(闪烁)与"effect"(效应)的组合词。
从物理机制分析,闪烁效应主要由以下因素引发:
在应用领域,美国能源部照明系统报告指出,频闪频率低于100Hz时可引发视觉疲劳,高于2000Hz则趋于无感。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建议采用波动深度指标评估频闪危害,医疗影像设备则通过EMI屏蔽技术抑制信号闪烁(依据《医学影像设备设计规范》第3.2.4章)。
最新研究显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TR 61547-1:2020已将闪烁效应纳入电磁兼容性测试体系,要求照明产品需标注频闪参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自2023年起将频闪率列为LED灯具强制检测项目(数据源自《照明行业技术白皮书》2024版)。
“闪烁效应”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以下是主要解释:
在视频压缩中,闪烁效应指低码率下I帧与P帧切换时,因编码方式差异导致画面质量波动,形成时域伪影。这种现象在同质纹理区域尤为明显,表现为周期性明暗变化,影响观看体验。例如,静态场景中微小移动或纹理变化会因帧间差异放大而产生闪烁感。
指星光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因空气密度、温度差异引起光线折射和散射,导致星光亮度及路径不断变化的现象。行星因距离较近、视面积大,闪烁效应较弱;而恒星因点光源特性更易受大气湍流影响,表现为明显“眨眼”效果。
特指前列腺癌患者使用LHRH-A药物初期,因垂体释放大量LH导致睾酮短暂升高,可能加剧肿瘤生长或相关症状的现象。此反应在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中更易引发临床问题,可通过检测PSA和睾酮水平发现。
“闪烁”本义为光亮忽明忽暗或言语含糊(如“闪烁其词”),而“效应”指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现象,组合后形成上述专业术语。
建议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对应解释,如需更详细技术原理可参考相关领域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