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三脈紫菀英文解釋翻譯、三脈紫菀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Aster trinervius

分詞翻譯:

三的英語翻譯:

three; several; many
【計】 tri
【化】 trimethano-; trimethoxy
【醫】 tri-

脈的英語翻譯:

arteries and veins; pulse
【醫】 sphygmo-

紫菀的英語翻譯:

aster
【醫】 Aster tataricus Linn.; radix asteris

專業解析

三脈紫菀(Aster ageratoides)是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源于葉片基生三出脈的顯著特征。以下為漢英對照的專業釋義:

  1. 植物學特征

    中文名“三脈”指葉片基部延伸出的三條主葉脈,英文術語描述為"three-veined aster"。莖直立,高30-100厘米,頭狀花序呈傘房狀排列,舌狀花白色或淡紫色。英文文獻中常标注其耐寒性特征(hardy perennial)。

  2. 分類與分布

    《中國植物志》将其歸類于紫菀屬(Genus Aster),主要分布于東亞溫帶地區,包括中國、日本及朝鮮半島。英文别稱包含"Asian aster"或"Eupatorium-leaved aster"。

  3. 藥用價值

    《中華本草》記載其幹燥全草可入藥,英文文獻中記載具有清熱解毒(heat-clearing)功效,傳統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其含紫菀皂苷類活性成分。

  4. 生态作用

    IUCN紅色名錄評估為無危物種(LC),英文生态學研究指出其為傳粉昆蟲的重要蜜源植物。中國境内常見于海拔500-3000米的山地林緣。

該物種的命名體現了植物形态學與分類學的結合,拉丁學名Aster ageratoides中"ageratoides"意為“類似藿香薊屬”,反映其與近緣屬的形态相似性。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對“三脈紫菀”的詳細解釋:

一、植物學特征

  1. 分類與形态
    三脈紫菀(學名:Aster ageratoides)是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40-100厘米,被柔毛或粗毛,上部常分枝。葉片互生,具“離基三出脈”——即主脈在距離葉基一段距離後分出兩條發達側脈,是區别于同屬其他植物的關鍵特征。

  2. 花果特征
    頭狀花序直徑1.5-2厘米,排列成傘房或圓錐傘房狀,舌狀花多為白色、紫色或淺紅色,管狀花黃色,花期7-12月。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灰褐色,具邊肋。

二、分布與生境

主要生長于林下、林緣、灌叢及山谷濕地,分布範圍包括中國、朝鮮、喜馬拉雅南部等地,海拔100-3350米均可見。

三、藥用價值

全草或根入藥,性涼,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涼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風熱感冒、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及外傷出血等症。

四、别名與用途

五、命名來源

屬名Aster源自希臘語“星星”,形容其花序如繁星;種加詞“三脈”直接描述葉脈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分布或藥用配方,可參考植物志或中醫藥典。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備件需要量不同表現查找路徑算法闖将導出的矩陣範數丁基醚輻射劑量學管理公司規定準備制度化學拓撲學基于能力的編址開拓者可恨地量級聯合股份履曆表命中率難怪溺死氫氧化二乙铊認購公債食管外造口術失去市場收益扣除項目鼠屬絲蘭同調基準網間連接控制器微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