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放射性元素英文解釋翻譯、人造放射性元素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artificial (radio)element; 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
man-made element
分詞翻譯:
人的英語翻譯:
human; fellow; human being; individual; man; people; person; soul
【醫】 anthropo-; homme; man
造的英語翻譯:
build; concoct; create; educate; fashion; go to; invite; make
放射的英語翻譯:
emanate from; emit; radiate; ray; shed
【化】 emit; radiate; radiation
【醫】 actino-; radiate; radiation; radio-
元素的英語翻譯:
element
【計】 E
【化】 element
【醫】 element
專業解析
人造放射性元素(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s),又稱人造放射性同位素,是指通過人工核反應(如核反應堆輻照、粒子加速器轟擊等)産生、在自然界中通常不存在或極微量存在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學元素。
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與核心特征 (Core Definition & Characteristics)
- 人工合成 (Artificially Synthesized): 這些元素并非自然形成于地球或宇宙中,而是人類利用核技術(核反應堆、加速器)通過核反應(如中子俘獲、帶電粒子轟擊、核裂變)創造出來的。例如,用中子轟擊鈾-238可以産生钚-239。
- 放射性 (Radioactive): 它們都具有不穩定的原子核,會自發地發射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或電磁輻射(γ射線)以轉變為更穩定的狀态,這個過程稱為放射性衰變。
- 自然界稀缺或不存在 (Scarce or Absent in Nature): 絕大多數人造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或者其半衰期極短,即使曾經存在過也早已衰變殆盡(如锝、钷)。少數元素(如镎、钚)在自然界有極微量存在(例如在鈾礦中由中子俘獲自然産生),但其主要來源和大量存在形式仍是人工合成。
-
産生方式 (Production Methods)
- 核反應堆 (Nuclear Reactors): 是最主要的産生途徑。利用反應堆産生的高通量中子流轟擊靶材料(如鈾、钍或其他元素),通過中子俘獲、裂變等過程産生新元素。例如,钚就是在反應堆中由鈾-238俘獲中子後經衰變産生的。
- 粒子加速器 (Particle Accelerators): 如回旋加速器、直線加速器。用加速的高能帶電粒子(如質子、氘核、α粒子)轟擊靶原子核,引發核反應合成新元素。超鈾元素(原子序數大于92的元素)大多通過此法合成,例如锎、锘等。
- 核爆炸 (Nuclear Explosions): 在核爆炸的極端條件下,可以瞬間産生大量中子,合成一些重元素,但此法不具可控性,不是常規生産手段。
-
典型例子 (Examples)
- 锝 (Technetium, Tc, 原子序數43): 第一個被人工合成的元素(1937年),填補了元素周期表的空白。自然界中不存在穩定同位素。其同位素锝-99m是核醫學診斷中最常用的放射性示蹤劑。
- 钷 (Promethium, Pm, 原子序數61): 另一個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穩定同位素的元素(1945年首次分離)。其同位素钷-147曾用于夜光塗料和核電池。
- 钚 (Plutonium, Pu, 原子序數94): 最重要的核燃料和核武器材料之一(如钚-239)。自然界中僅有極微量存在。
- 镅 (Americium, Am, 原子序數95): 其同位素镅-241廣泛用于煙霧探測器中的電離源。
- 锔 (Curium, Cm, 原子序數96)、锫 (Berkelium, Bk, 原子序數97)、锎 (Californium, Cf, 原子序數98) 等超鈾元素: 主要用于科學研究,部分同位素(如锎-252)是強中子源,用于中子活化分析、癌症治療等。
-
主要應用 (Applications)
- 醫學 (Medicine): 診斷(如锝-99m、铊-201、碘-131顯像)、治療(如钴-60、碘-131、锶-89、钐-153用于放療或靶向治療)。
- 工業 (Industry): 工業無損檢測(如銥-192、硒-75探傷)、料位計、厚度計、密度計(如铯-137、钴-60)、靜電消除器(钋-210)。
- 科研 (Scientific Research): 核物理研究、化學反應示蹤、地質年代測定補充手段。
- 能源 (Energy): 用作核反應堆燃料(如钚-239)、放射性同位素電池(如钚-238用于航天器)。
- 安保 (Security): 用于貨物集裝箱掃描的中子源(如锎-252)。
權威參考來源建議 (Suggested Authoritative References):
-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IUPAC): IUPAC 是化學命名的全球權威機構,其官方網站或出版物(如《化學術語綱要》)對元素(包括人造放射性元素)的定義和命名有最權威的闡述。建議查閱其線上術語數據庫或相關報告。
- 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IAEA 在核科學與技術、放射性同位素生産與應用、核安全等領域具有極高權威性。其網站提供大量關于放射性同位素(包括人造元素)的技術報告、安全标準和數據庫信息。
- 美國能源部 (DOE) / 美國國家實驗室 (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LANL,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ORNL): 這些機構是合成和研究人造放射性元素(特别是超鈾元素)的先驅和重要中心。其官方網站通常有詳盡的科普資料、元素數據庫和技術報告。
- 知名大學核科學與工程院系/研究機構: 如麻省理工學院 (MIT)、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等頂尖學府的相關院系網站常提供高質量的科普和教育資源。
- 權威科技期刊與百科全書: 如《Nature》、《Science》、《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對元素的性質和應用有嚴謹介紹。
請注意: 由于無法提供實時有效的具體鍊接(且鍊接可能隨時間失效),強烈建議您直接訪問上述權威機構的官方網站,并使用其站内搜索功能查詢“人造放射性元素”、“人工放射性元素”、“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s”、“Synthetic Elements”、“Transuranium Elements”等關鍵詞,以獲取最新、最權威和引用的信息。這些來源是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原則的最佳選擇。
網絡擴展解釋
人造放射性元素的解釋可歸納如下:
一、定義
人造放射性元素是指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具有放射性的化學元素。它們無法在自然條件下穩定存在,必須通過加速器或核反應堆等設備制造()。
二、發現曆程
1934年法國科學家約裡奧-居裡夫婦首次實現人工放射性,用α粒子轟擊鋁箔生成放射性磷-30,開創了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的先河()。
三、典型示例
- 早期合成元素:如锝(Tc,43號)、钷(Pm,61號)、砹(At,85號)
- 超鈾元素:包括镎(Np,93號)、钚(Pu,94號)、镅(Am,95號)等,直至116號鉝(Lv)( )
- 新合成元素:如108-118號元素均屬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四、主要特性
- 放射衰變:均會釋放α、β、γ射線并轉變為其他元素
- 半衰期短:多數存在時間極短(如112號元素半衰期僅數微秒)
- 應用廣泛:醫療(同位素治療)、工業(材料檢測)、科研(核物理研究)等領域均有應用( )
五、與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區别
特征 |
天然放射性元素 |
人造放射性元素 |
存在形式 |
自然界穩定存在(如鈾、钍) |
必須人工合成 |
原子序數 |
多小于92(鈾之前) |
通常大于92(超鈾元素) |
發現時間 |
19世紀末陸續發現 |
1934年後陸續合成 |
可通過中國核學會官網或《核化學與放射化學》期刊獲取最新研究進展。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白利辛黴素辦公室半懸浮聚合波形瓦蹙眉存取周期單片微型計算機酚醇橄榄體周纖維黃連流浸膏焦金雞納酸膠囊劑結帳效應進出口貨物及勞務差額緊急政策劇吐的可攜性賴頓S勞丹甯肋間内肌馬皮疸黃粘分泌物耐化學聚合物奶酪平皿曝氣站葡萄酒酵母三向應力穗狀花序的微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