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iliaris phthisis
【醫】 Panicum italicum L.
grain; granule
【醫】 grain; granula; granulatio; granulation; granulationes; granule; granum
phthisis; tuberculosis
【醫】 paeumonophthisis; phthisis; pulmonary phthisi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uberculosis of lunge
粟粒性肺結核(Miliary Tuberculosis)是結核病的嚴重全身性播散形式,因結核分枝杆菌通過血液廣泛傳播至多個器官,并在影像學檢查中呈現粟粒狀(1-3毫米)結節而得名。該術語中的“粟粒”源于拉丁語“milium”(小米),形容病竈形态類似小米粒的均勻分布特征。
從病理機制分析,粟粒性肺結核常發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或兒童。結核杆菌經淋巴血液擴散後,可侵襲肺、肝、脾、腦膜等器官。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約1-3%的結核病例會發展為粟粒性結核,且合并結核性腦膜炎時死亡率可達30%。
臨床表現具有非特異性,包括持續發熱(87%病例)、體重減輕(72%)、呼吸困難(65%)及神經系統症狀。美國胸科協會強調,超過50%的患者胸部X線早期無典型粟粒樣改變,需通過CT掃描或組織活檢确診。
診斷依據包括:①微生物學證據(痰/體液培養或分子檢測);②組織病理學顯示的幹酪樣肉芽腫;③影像學特征性表現。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顯示,γ-幹擾素釋放試驗在播散性結核診斷中特異性達89%。
治療方案遵循WHO多重用藥原則,采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聯療法,療程延長至9-12個月。對耐藥病例需根據藥敏試驗調整方案,美國傳染病學會建議至少包含5種有效藥物組合。
粟粒性肺結核是肺結核中一種嚴重類型,亦稱血行播散型結核,其特點與診療要點如下:
由結核分枝杆菌通過血液循環全身播散引起,當大量結核杆菌一次性侵入人體後,在肺部形成直徑約1-2毫米的粟粒狀病竈,形似“繁星”或“暴風雪”。主要通過空氣傳播(如患者咳嗽、打噴嚏釋放飛沫),但該病屬于血行播散而非單純局部感染。
肺部CT/X線顯示無數大小、密度、分布“三均勻”的粟粒狀結節(直徑通常<5毫米),隨機分布于全肺,急性期以肺底部為主,慢性期累及上肺野,被稱為“暴風雪征”。
起病急驟,表現為持續高熱、寒戰、乏力、氣急等全身中毒症狀,常伴體重下降。部分患者呼吸系統症狀不明顯,易被誤診。
未治療時死亡率高達100%,但早期規範治療可降至10%以下。療程需持續6-9個月,常用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利福平等。
粟粒性肺結核以全身播散和肺部特征性影像為标志,起病兇險,及時診斷和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關鍵。
阿尼林半光等分試樣低出生率動态資料多方指數多面形細胞蕃茄萎蔫素複活的光電存儲器關節叢滑闆式真空泵化合硫滑油槽急性發熱滅蟲甯模式控制系統内禀反應坐标偏側綜合征鉛糖球叢日工三硝基甲酚鉛掃描幹擾機伸長系數熟悉的燙衣土兒屬蛻膜反應味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