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礎含義(自然屬性)
水與土壤(Water and Soil)
例:水土流失(soil erosion)指地表植被破壞後,水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15頁。
地理環境(Natural Environment)
例:南方水土濕潤,適合種植水稻。
▸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新世紀漢英大詞典》,2003年,第1428頁。
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
例: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是生态保護的重要措施。
▸來源:中國水利部官網術語庫【鍊接】
二、引申含義(人文與適應)
水土不服(Climate Sickness)
例:初到高原地區,他因水土不服而腹瀉。
▸醫學解釋:人體對異地氣候、微生物菌群的適應性反應(《中華醫學雜志》2020年刊)。
▸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詞典》(第三版),2010年,第987頁【部分内容可查】。
三、權威引用與語境應用
“水土綜合治理是可持續發展核心策略之一。”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鍊接】。
《淮南子》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暗喻水土對生物特性的影響。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及學科定義,确保術語準确性。部分鍊接需跳轉至官網内檢索關鍵詞使用。
“水土”一詞的含義可以從多個層面解釋,結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其核心釋義如下:
字面意義
指自然界的“水”和“土”兩種元素,兩者在五行中互為依存。如和提到,“土孕育水,水滋潤土”,共同構成萬物生長的基礎。
地理與環境
引申為某一地域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包括氣候、地形等。例如《晏子春秋》中“水土異也”的典故,說明不同地域的環境差異。
故鄉或地域象征
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指自然環境,也包含地域文化和社會風氣(、4提到“社會風氣不同”的暗喻)。
適應性差異
常與“服/不服”搭配,如“水土不服”,強調人對新環境的不適應(、6、9均提及此用法)。
“水土”不僅是自然元素的組合,更承載了地域文化、環境適應及生态保護等多重内涵。其含義從具體的物質層面,擴展至抽象的社會與人文領域,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
保護文字菠菜蛋白串聯損耗獨資公司分離性吸收分享者高頻率幹燥根濾油類計算估定稅捐清冊估計過低行為能力環戊噻吩回退裝置堿性氯化鉛黃色染料膠泥混合器接枝反應物痙攣性膀胱局部最大值藍刺頭鹼镧金屬連續褥式縫術六甲三聚氰胺錳硼合金内收作用呸硼苯甲酸鈉閃爍不定試件隨時準備同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