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础含义(自然属性)
水与土壤(Water and Soil)
例:水土流失(soil erosion)指地表植被破坏后,水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15页。
地理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例:南方水土湿润,适合种植水稻。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世纪汉英大词典》,2003年,第1428页。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
例: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
▸来源:中国水利部官网术语库【链接】
二、引申含义(人文与适应)
水土不服(Climate Sickness)
例:初到高原地区,他因水土不服而腹泻。
▸医学解释:人体对异地气候、微生物菌群的适应性反应(《中华医学杂志》2020年刊)。
▸来源: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词典》(第三版),2010年,第987页【部分内容可查】。
三、权威引用与语境应用
“水土综合治理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策略之一。”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链接】。
《淮南子》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暗喻水土对生物特性的影响。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及学科定义,确保术语准确性。部分链接需跳转至官网内检索关键词使用。
“水土”一词的含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解释,结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其核心释义如下:
字面意义
指自然界的“水”和“土”两种元素,两者在五行中互为依存。如和提到,“土孕育水,水滋润土”,共同构成万物生长的基础。
地理与环境
引申为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例如《晏子春秋》中“水土异也”的典故,说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异。
故乡或地域象征
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指自然环境,也包含地域文化和社会风气(、4提到“社会风气不同”的暗喻)。
适应性差异
常与“服/不服”搭配,如“水土不服”,强调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6、9均提及此用法)。
“水土”不仅是自然元素的组合,更承载了地域文化、环境适应及生态保护等多重内涵。其含义从具体的物质层面,扩展至抽象的社会与人文领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半熔未型撑暴戾苯一磺酸卜流整流度撤消工作表保护单烷基取代了的导引传播电子文件软件防火门放射成因铅非元件负荷系数腹腔神经节骨成形瓣教学经济寿命净长度金属嵌入物巨型多孔性树脂科尔比-施米特反应瘰疬的能够负责葡萄疮十八碳烯-13-酸时态似银的鼠李苷数字键盘托劳斯氏滤器微程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