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羟香豆素英文解釋翻譯、雙羟香豆素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bishydroxycoumarin
分詞翻譯:
雙的英語翻譯:
both; double; even; twin; two; twofold
【化】 dyad
【醫】 amb-; ambi-; ambo-; bi-; bis-; di-; diplo-; par
羟的英語翻譯:
【醫】 hydroxy-; hydroxyl
香豆素的英語翻譯:
【醫】 coumarin; cumarin
專業解析
雙羟香豆素(Dicoumarol),又稱雙香豆素或比香豆素(Bishydroxycoumarin),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香豆素衍生物,首次從黴變的甜三葉草中分離得到。它是維生素K拮抗劑類口服抗凝藥物的原型,通過幹擾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γ-羧基化過程發揮抗凝作用。
漢英對照核心釋義:
- 中文: 雙羟香豆素 (Shuāng qiǎng xiāng dòu sù)
- 英文: Dicoumarol (或 Bishydroxycoumarin)
- 詞性: 名詞 (Noun)
- 定義:
- 中文: 一種天然香豆素類化合物,是第一個被發現的維生素K拮抗劑口服抗凝藥。它通過抑制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阻礙維生素K的循環利用,從而抑制肝髒合成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II, VII, IX, X),産生抗凝效果。
- 英文: A naturally occurring coumarin derivative and the prototype 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 It exerts its anticoagulant effect by inhibiting the 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thereby disrupting the vitamin K cycle and inhibiting the hepatic synthesis of vitamin K-dependent clotting factors (Factors II, VII, IX, X).
詳細解釋與背景:
-
發現與來源:
雙羟香豆素是在20世紀20年代被發現。當時北美牧場牲畜因食用黴變的甜三葉草(Melilotus officinalis 或 Melilotus alba)而發生緻命的出血性疾病。1940年,卡爾·保羅·林克(Karl Paul Link)及其同事從這種黴變牧草中分離并鑒定了雙羟香豆素作為導緻出血的活性成分 。這一發現直接促進了華法林(Warfarin)等後續口服抗凝藥物的研發。
-
藥理作用機制:
- 靶點: 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複合物1(VKORC1)。
- 過程: 在肝髒合成凝血因子II、VII、IX、X以及抗凝蛋白C和S的過程中,維生素K作為輔因子參與其谷氨酸殘基的γ-羧基化反應,這是這些蛋白獲得鈣離子結合能力和生物活性所必需的步驟。反應中維生素K被氧化成維生素K環氧化物。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VKOR)負責将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為活性形式的維生素K氫醌,完成維生素K的循環利用。
- 抑制: 雙羟香豆素特異性抑制VKOR,阻斷了維生素K的再生循環。這導緻活性維生素K(氫醌形式)缺乏,使得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γ-羧基化過程受阻,肝髒隻能合成無功能或功能低下的凝血因子前體(PIVKAs - Proteins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m),從而延長凝血時間,産生抗凝效果 。
-
臨床應用與特點:
- 曆史地位: 雙羟香豆素是第一個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的口服抗凝藥物,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房顫動相關卒中預防等。
- 藥代動力學: 口服吸收緩慢且不完全,個體差異大。血漿蛋白結合率高(>90%),主要在肝髒代謝,代謝産物經腎髒排洩。起效慢(需數天),停藥後作用持續時間也較長(數天)。
- 治療窗窄: 其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出血風險)非常接近,需要密切監測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時間PT,國際标準化比值INR)來調整劑量 。
- 藥物/食物相互作用: 與許多藥物(如阿司匹林、其他NSAIDs、廣譜抗生素、胺碘酮、西咪替丁等)和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存在顯著相互作用,可增強或減弱其抗凝效果,增加出血或血栓風險。
- 現代地位: 由于其相對較長的半衰期、較多的藥物相互作用以及治療窗窄的特性,雙羟香豆素在現代臨床實踐中已被更易管理、研究更充分的其他維生素K拮抗劑(如華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藥(DOACs)所取代,但其作為原型藥物的曆史意義和藥理機制研究價值依然重要。
-
重要注意事項:
- 出血風險: 是主要不良反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 監測: 接受雙羟香豆素(或任何VKA)治療的患者必須定期監測INR值,并根據結果調整劑量以維持目标INR範圍(通常為2.0-3.0,根據適應症可能不同)。
- 禁忌症: 活動性出血、嚴重高血壓、近期顱内出血/手術、對藥物過敏等患者禁用。
- 解毒: 嚴重出血或需要緊急逆轉抗凝作用時,可使用維生素K、新鮮冰凍血漿(FFP)或凝血酶原複合物濃縮物(PCC) 。
雙羟香豆素(Dicoumarol)是一種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天然香豆素類化合物,作為首個維生素K拮抗劑口服抗凝藥,它通過抑制VKOR而幹擾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的合成。盡管其臨床應用已逐漸減少,但其發現深刻改變了抗凝治療領域,其作用機制仍是理解後續抗凝藥物(包括華法林)的基礎。其使用需嚴格監測INR并警惕出血風險。
參考資料:
- Link, K. P. (1959). The Discovery of Dicumarol and Its Sequels. Circulation, 19(1), 97–107. (經典原始文獻,闡述發現過程)
- Ansell, J., Hirsh, J., Poller, L., Bussey, H., Jacobson, A., & Hylek, E. (2004). The Pharma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Vitamin K Antagonists: 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Chest, 126(3_suppl), 204S–233S. (權威藥理學與臨床管理指南)
- Brunton, L. L., Hilal-Dandan, R., & Knollmann, B. C. (Eds.). (2018).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3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标準藥理學教材,詳述作用機制與藥代動力學)
- Holbrook, A. M., Pereira, J. A., Labiris, R., McDonald, H., Douketis, J. D., Crowther, M., & Wells, P. S. (2005). Systematic Overview of Warfarin and Its Drug and Dietary Interaction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5(10), 1095–1106. (系統評價相互作用與風險管理)
網絡擴展解釋
雙羟香豆素(Dicoumarol)是一種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機化合物,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綜合解釋:
1.基本屬性
- 化學名稱:3,3'-亞甲基雙(4-羟基香豆素),屬于香豆素類衍生物。
- 分子式:C₁₉H₁₂O₆,分子量為336.295。
- 物理性質:
- 密度:約1.6 g/cm³;
- 熔點:290-292°C(文獻值);
- 沸點:620.7±55.0°C(标準大氣壓下)。
2.結構與特性
- 其結構可視為順-鄰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内酯類化合物的通性。在強堿溶液中加熱時,内酯環破裂生成可溶性鹽,遇酸重新環合為不溶物,這一性質常用于提取分離。
3.生物活性與用途
- 抗凝血作用:通過抑制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合成,作為口服抗凝劑使用。
- 酶抑制劑:
- 抑制NAD(P)H:醌氧化還原酶1(NQO1),IC₅₀為0.37 μM;
- 抑制PDK1(丙酮酸脫氫酶激酶1),IC₅₀為19.42 μM。
- 滅鼠劑:作為雙香豆素類抗凝血滅鼠劑,用于防治齧齒類動物。
4.别名與商品名
5.安全與儲存
- 符號标識:GHS07(健康危害)、GHS08(長期健康風險)、GHS09(環境毒性),需注意防護。
- 包裝規格:實驗室常用規格為1g、5mg至5g不等,純度多為98%以上。
如需更詳細的合成方法或毒理學數據,可參考化源網或化學試劑供應商的原始信息。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杯形毛刷輪苄腺嘌呤次緻死量等膨脹壓的動脈外翻器二甲氧香豆素發潮分類子句感覺點環溝隙切除防齲術核甙酸尖尾科晶體管收音機技術分級橡膠糾錯數組基于文法的處理科室冷凝兩性表面活性劑BS-12兩性氫氧化物零星廣告暖烘烘地巧克力培養基蚯蚓屬全碘化碳三十醇三十一酸酯隨身用具桃金娘烯醇童年期的透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