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ublethal dose
order; second; second-rate
【醫】 deutero-; deuto-; hyp-; hypo-; meta-; sub-
【化】 lethal dose (LD)
【醫】 dosis lethalis; fatal dose; FD; L. D.; lethal dose; median fatal dose
次緻死量(Sublethal Dose)指在毒理學或藥理學實驗中,給予生物體後不會導緻死亡,但可能引發生理、行為或生化層面可觀測效應的化學物質劑量。該術語強調劑量低于緻死阈值,核心價值在于研究物質在非緻命暴露下的毒性機制及潛在危害。其英文對應概念為Sublethal Dose 或Sublethal Concentration(用于環境暴露)。
定義核心
指低于半數緻死量(LD₅₀) 的劑量。LD₅₀表示導緻50%受試生物死亡的劑量,次緻死量通常顯著低于此值,用于評估亞緻死毒性(如器官損傷、生殖抑制或行為異常)。
參考:毒理學标準術語定義(MeSH,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應用場景
參考: 《生态毒理學》(Ecotoxicology)期刊研究框架
與相關術語的區分
參考:OECD化學品測試準則(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Chemicals)
科學意義
揭示低劑量長期暴露的隱蔽風險,彌補單純以死亡率評價毒性的局限,為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據(如參考未觀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參考:WHO化學品安全評估指南
術語來源說明:
本解釋綜合毒理學、藥理學及生态學權威定義,核心内容依據MeSH(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術語庫)、OECD國際測試準則 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技術文件 中關于劑量分類的标準化描述。具體概念細節可進一步查閱專業文獻或機構指南(如EPA、EFSA)。
“次緻死量”是毒理學和藥理學中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可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次緻死量(Sublethal Dose)指某種物質或藥物在實驗中使用的劑量低于緻死量,不會直接導緻個體死亡,但可能引發其他生理或病理反應。例如,在藥物測試中,次緻死量用于觀察毒性反應而不造成實驗對象死亡(、)。
次緻死量是研究物質毒性效應的重要參數,側重于非緻命劑量下的生物影響,需與緻死量、半數緻死量等概念區分。如需具體實驗數據,可參考毒理學文獻或标準測試方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