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詞典體系中,"時針"作為計時儀器核心部件,其專業解釋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詞源定義 "時針"(shí zhēn)指鐘表盤面标示小時的指針,英語對應術語為"hour hand" [ɪˈaʊə hænd]。該詞由"時"(時間單位)與"針"(指示裝置)複合構成,詞性為可數名詞。牛津詞典将其定義為"the shorter hand on a clock or watch that shows the hour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2024版)。
機械特性 • 運轉規律:以角速度0.5度/分鐘勻速轉動,12小時完成360度旋轉 • 相對位置:通常短于分針,材質多采用銅合金或钛金屬 • 數學表達式:角度位置公式為 $theta_h = 30H + 0.5M$ ,其中H為整點小時數,M為分鐘數
功能延伸 在高級制表領域衍生出"跳時指針"(jumping hour hand)和"逆跳時針"(retrograde hour hand)等複雜機械結構。劍橋詞典特别注明其與數字顯示裝置的對應關系:"analogue display component indicating current hour through angular displacement"(Cambridge Academic Content Dictionary, 2023修訂版)。
“時針”是鐘表上用于指示小時的指針,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時針是鐘表三大指針(時針、分針、秒針)中最短且移動最慢的一個。它每12小時繞表盤完整旋轉一圈,指向當前的小時數。例如,上午9點時,時針指向數字“9”。
結構與運動規律
曆史演變
最早的機械鐘表(14世紀歐洲)僅有時針,分針和秒針是後期為提高精度逐漸加入的。現代電子表和智能設備雖多以數字顯示時間,但仍沿用“時針”概念模拟傳統鐘表界面。
特殊設計
部分鐘表采用24小時制,時針每24小時轉一圈,多見于航空、軍事等領域。此外,挂鐘的時針可能因重力下垂而略微彎曲,以确保水平狀态下的可視性。
阿伐青銅表皮剝脫的殘餘調制窗口請求處理機開關磁性偏壓卒中電鑽短角蠅類甘氨酸酏共享通信設施過敏性紫癜黑麻疹環層小體炎假冒的簽名結構單元近接戰近中角老年性壞疽鍊間氫鍵盲腸縫術頻域均衡器人類體格學蠕動三柄曲軸生物配位化合物雙重管轄籍順序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