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汉英词典体系中,"时针"作为计时仪器核心部件,其专业解释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词源定义 "时针"(shí zhēn)指钟表盘面标示小时的指针,英语对应术语为"hour hand" [ɪˈaʊə hænd]。该词由"时"(时间单位)与"针"(指示装置)复合构成,词性为可数名词。牛津词典将其定义为"the shorter hand on a clock or watch that shows the hour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2024版)。
机械特性 • 运转规律:以角速度0.5度/分钟匀速转动,12小时完成360度旋转 • 相对位置:通常短于分针,材质多采用铜合金或钛金属 • 数学表达式:角度位置公式为 $theta_h = 30H + 0.5M$ ,其中H为整点小时数,M为分钟数
功能延伸 在高级制表领域衍生出"跳时指针"(jumping hour hand)和"逆跳时针"(retrograde hour hand)等复杂机械结构。剑桥词典特别注明其与数字显示装置的对应关系:"analogue display component indicating current hour through angular displacement"(Cambridge Academic Content Dictionary, 2023修订版)。
“时针”是钟表上用于指示小时的指针,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时针是钟表三大指针(时针、分针、秒针)中最短且移动最慢的一个。它每12小时绕表盘完整旋转一圈,指向当前的小时数。例如,上午9点时,时针指向数字“9”。
结构与运动规律
历史演变
最早的机械钟表(14世纪欧洲)仅有时针,分针和秒针是后期为提高精度逐渐加入的。现代电子表和智能设备虽多以数字显示时间,但仍沿用“时针”概念模拟传统钟表界面。
特殊设计
部分钟表采用24小时制,时针每24小时转一圈,多见于航空、军事等领域。此外,挂钟的时针可能因重力下垂而略微弯曲,以确保水平状态下的可视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