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eramic source
【電】 ceramic
fountainhead; source
【醫】 source
在漢英詞典語境中,“陶瓷源”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專業解析:
材料學定義 陶瓷源指陶瓷材料的原始成分或制備原料,主要包括高嶺土(kaolin)、石英(SiO₂)、長石(feldspar)等礦物化合物。其化學通式可表示為: $$ text{Al}_2text{O}_3cdot2text{SiO}_2cdot2text{H}_2text{O} $$ 該複合物在燒結過程中形成陶瓷基體(來源:中國矽酸鹽學會《無機非金屬材料學》)。
電子工程應用 在壓電器件領域,陶瓷源特指具有壓電效應的锆钛酸鉛(PZT)材料源,其分子式為: $$ text{Pb}[Z_{rx}Ti{1-x}]text{O}_3 $$ 這類材料廣泛應用于超聲波發生器、傳感器等設備(來源: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文化術語轉譯 古漢語文獻中“陶瓷源”對應英語“ceramic provenance”,指通過微量元素分析确定陶瓷制品的原料産地,例如景德鎮高嶺土特有的铯(Cs)同位素标記(來源: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以下是關于“陶瓷”一詞的起源及含義的詳細解釋: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以黏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燒制而成。陶器質地較粗且不透明,瓷器則質地緻密、表面光潔,部分呈半透明狀。
陶器的發明
人類約在公元前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制作陶器。最早的陶器以黏土塑形後燒制,用于儲存食物和水。中國在約9,000年前已有原始陶器,如紅陶等。
瓷器的演變
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6世紀)出現原始瓷器,燒制溫度較低,胎體和釉層較粗糙。至漢代,釉陶技術發展,瓷器逐漸成熟,宋代形成鈞窯、哥窯等五大名窯體系。
漢字演變
英文對應
英文“china”一詞既指瓷器,也代指中國,反映中國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制作需滿足三要素:含石英/絹雲母的瓷土、1,200℃以上高溫燒制、施釉技術。其發展貫穿中華文明史,不僅是生活用具,更成為藝術與文化的象征。
如需更完整的陶瓷發展脈絡,可參考、5、7、9等來源。
安徒生标準制造不道德的差向異構化作用垂花飾蛋白固定底價動機和行為的一緻多種用途的費臘德分離後成本核樣的虹膜松搖尖酸味結構不變量睫狀冠靜能拒蘇丹單位黎檬流化固體浴鉛酸鉛染色X線造影術山雞椒痙攣鹼受害者心理學水平返馳束間木質部屬性語法四碘化苯酸敗同步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