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victimology
casualty; underdog
【法】 damaged party; injured party; sufferer
psychology
【醫】 psychic; psychics; psychology
受害者心理學(Victim Psychology)是心理學與犯罪學交叉領域中研究受害者在受害前後心理狀态變化的學科,主要涵蓋受害者的情緒反應、認知偏差、創傷後適應機制及社會關系重建等内容。其核心研究對象包括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自我歸因傾向、習得性無助等現象。
從漢英對照角度看,"受害者心理學"對應英文術語為"Victim Psychology",牛津心理學詞典将其定義為"對個體或群體在遭受侵害後的心理模式及行為反應的系統性研究"(Oxford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2023版)。該領域強調三個維度:1)創傷記憶對決策的影響;2)社會支持缺失導緻的二次傷害;3)司法程式中的證言可信度評估。
目前美國心理學會(APA)已将該學科納入臨床心理學分支,重點關注受害者從"創傷承受者"到"心理複原者"的轉變過程。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被證實能有效改善受害者過度自責傾向(APA臨床指南第7.3章)。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則建議結合本土化研究,關注儒家文化背景下"恥感心理"對受害者求助意願的抑制作用。
受害者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在遭受傷害、侵害或損失後産生的心理反應、行為模式及應對機制的學科領域。以下是綜合多個角度的詳細解釋:
受害者心理學聚焦于創傷事件對個體的心理影響,包括情緒反應(如恐懼、無助)、認知變化(如自我否定)和行為表現(如疏離社會)。它不僅關注實際受害者,也研究長期持有"受害者心态"者的心理特征。
心理維度 | 具體表現 |
---|---|
情緒層面 | 焦慮、抑郁、易怒 |
認知層面 | 自我價值感降低、過度警惕 |
行為層面 | 社交退縮、過度依賴他人 |
戲劇三角理論(卡普曼): 受害者可能在三重角色中轉換:
歸因理論: 長期受害者傾向将失敗歸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可能引發"習得性無助",形成惡性循環:約60%長期持有受害者心态者會出現軀體化症狀,同時影響人際關系質量。
該領域研究在司法援助、心理咨詢和職場管理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如需更深入的專業分析,可參考、4、7、10的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