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nˈdʌstriəlaɪzd/ 美:/'ɪnˈdʌstriəlaɪzd/
比較級 more industrialized 最高級 most industrialized
CET4,CET6,考研,GMAT
adj. 工業化的
v. 使工業化;将…組成産業(industrialize的過去分詞)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houl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工業化國家應減少碳排放。
The Soviet Union's goal was to become an industrialized nation.
蘇聯曾經的目标是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
I am committed to building an industrialized system for the factory.
我緻力于為工廠打造一個工業化系統。
Zimbabwe boasts Africa's most industrialized economy.
津巴布韋自誇有着非洲最為工業化的經濟體制。
Industrialized nations are the real environmental villains.
工業化國家是破壞環境的真正元兇。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must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工業化國家必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Rich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ave sown the seeds of global warming.
富裕的工業化國家已經播下了使全球變暖的種子。
Many of the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would be pushed into a cycle of stagflation.
許多工業化經濟将被推入到一個滞脹的循環中。
“industrialized”(工業化的)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國家、地區或經濟體通過大規模發展制造業、采用機械化生産技術,并顯著減少農業依賴的經濟轉型過程。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生産力的提升與産業結構的升級,通常伴隨能源消耗增加、城市化加速以及勞動力從第一産業向第二、第三産業轉移。
定義與詞性擴展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該詞源于動詞“industrialize”,指通過建立工廠體系實現經濟現代化。其名詞形式為“industrialization”(工業化),反義詞為“agrarian”(農業主導的)。劍橋詞典進一步指出,工業化社會通常具備高人均收入、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科技密集型産業特征。
經濟特征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過20%(例如德國為23.4%,日本為21.8%),且研發投入占比高于3%。這類經濟體往往通過标準化生産與技術創新形成全球競争力,如汽車制造、精密儀器等産業。
曆史背景與典型例子
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840年)是早期工業化典範,蒸汽機與紡織機械化使其成為19世紀全球經濟中心。20世紀後,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等)通過出口導向政策完成工業化轉型,世界貿易組織報告稱其人均GDP在30年内增長超15倍。
社會影響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研究表明,工業化進程會帶來教育普及率提升(如韓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從1960年的5%增至2020年的94%)和醫療體系完善(平均預期壽命提高15-20年),但也可能引發環境污染與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industrialized”是一個形容詞,表示某個國家、地區或社會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即其經濟結構以大規模工業生産為主導,通常伴隨先進技術、高度城市化以及社會分工的細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通過發展制造業、機械化生産和現代技術,使經濟從農業主導轉向工業主導的過程和結果。例如:“Most industrialized nations face challenges in balanc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面臨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挑戰)。
特征
曆史背景
該詞常與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關聯,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率先工業化。20世紀後,美國、日本等加入工業化行列,形成全球工業體系。
近義詞與反義詞
現代語境擴展
當前,工業化國家更關注可持續性,例如向綠色能源轉型(如風能、太陽能)以減少碳排放,體現為“再工業化”或“後工業化”趨勢。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國家的工業化曆程或案例,可參考曆史經濟類文獻或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的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