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數] 外延性
It was my first implicit appreci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xtensionality by which I have set such store down the decades: the universal is no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iculars.
這是我第一次對外延性原則隱隱地表現出欣賞,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我一直很重視這個原則:共相不過是其殊相的總和。
外延性(Extensionality) 是邏輯學、數學哲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的一個核心原則,它強調一個概念、集合、函數或對象的身份由其實際包含的成員、輸入輸出行為或具體組成部分決定,而非由其描述方式或内部結構決定。以下是其在不同領域的詳細解釋:
集合論中的外延性
在集合論中,外延性公理指出:兩個集合相等,當且僅當它們包含完全相同的元素。換言之,集合的唯一決定性特征是其成員,而非成員被列出或描述的方式。
例如:集合 A = {1, 2, 3} 和集合 B = {x | x 是正整數且 x ≤ 3} 是相等的,因為它們包含的元素完全相同(1, 2, 3),盡管描述方式不同。
數學表達為:
$$ forall A , forall B , (forall x , (x in A leftrightarrow x in B) rightarrow A = B) $$
來源參考: Wolfram MathWorld 對集合論外延性公理的闡釋。
函數與程式設計中的外延性
在函數式編程和邏輯中,外延性指兩個函數相等,當且僅當它們在所有輸入上産生相同的輸出。函數的身份由其輸入輸出映射關系(外延)決定,而非其具體實現代碼或算法(内涵)。
例如:函數 f(x) = x + 1
和 g(x) = (x * 2) - x + 1
是外延相等的,因為對于任意輸入 x,f(x) = g(x)
。
這一原則是程式驗證和函數等價性證明的基礎。
來源參考: Haskell Wiki 關于函數外延性的讨論。
哲學與語義學中的外延性
在哲學(尤其是邏輯和語言哲學)中,外延性指一個概念或詞項的意義由其指稱的對象集合(外延)決定,而非其内涵(概念的含義或屬性)。
例如:“有心髒的動物”和“有腎髒的動物”在内涵(描述屬性)上不同,但在現實世界中可能指稱相同的動物集合(外延相同)。
外延性原則認為,在形式系統(如一階邏輯)中,語句的真值僅依賴于其組成部分的指稱(外延),而非含義(内涵)。
來源參考: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EP)對外延性在邏輯和哲學中的詳細論述。
外延性原理的核心在于強調客觀實體(元素、行為、指稱對象)對定義同一性的根本作用,是形式科學中定義等價關系的基礎準則。
Extensionality(外延性) 是邏輯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的核心概念,指通過對象的實際組成或外部表現來定義其本質的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邏輯學中的具體公理或編程語言中的應用案例,可參考集合論教材或類型系統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