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er trade是什麼意思,barter trad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易貨貿易,[貿易] 實物交易
例句
Can we do a barter trade?
咱們能不能做一筆易貨貿易呢?
Could you accept barter trade?
你們可否接受易貨貿易呢?
Will we be able to conduct a barter trade?
咱們能不能搞一筆以貨易貨的貿易呢?
After a long discussion we've come to an agreement on barter trade.
經過長時間的讨論,我們已在易貨貿易方面達成了協議。
As we are short of foreign exchange, we'd like to do barter trade with you.
因為我們外彙短缺,所以我們想和你方進行易貨貿易。
專業解析
Barter Trade(易貨貿易)的詳細解釋
Barter Trade,中文通常譯為“易貨貿易”或“實物交易”,是一種最古老、最基礎的貿易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不使用貨币作為交換媒介,而是直接進行商品或服務之間的交換。交易雙方基于各自的需求,協商确定交換物品或服務的種類和數量比例(即交換比率),達成一緻後完成交易。
核心特征與運作方式:
- 無貨币媒介: 這是易貨貿易最根本的特點。交易不涉及現金、電子貨币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定貨币支付。價值直接通過交換的物品或服務來體現。
- 雙向價值認定: 交易成功的關鍵在于雙方都認為對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對自己具有價值,并且雙方對交換物品的價值評估達成共識(即交換比率公平)。
- 直接交換: 交易通常直接在兩個參與方之間進行,一方用A物品換取另一方的B物品。雖然也存在三方或多方的複雜易貨安排,但核心仍是物物直接交換。
- 交換比率: 雙方需要協商确定不同商品或服務之間的相對價值。例如,1頭牛可能換5隻羊,或者1小時的木工服務換1籃水果。這個比率是談判的核心。
- 需求雙重巧合: 這是易貨貿易最大的局限性。交易要發生,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甲方擁有乙方想要的物品,并且乙方也擁有甲方想要的物品。這種“需求的雙重巧合”在複雜經濟中很難實現。
曆史背景與現代應用:
- 起源: 易貨貿易是人類社會最早的貿易形式,遠在貨币發明之前就已存在。原始部落之間、早期文明之間都廣泛依賴物物交換來獲取自己無法生産的生活必需品。
- 現代場景: 盡管貨币經濟高度發達,易貨貿易并未完全消失,仍在特定情境下發揮作用:
- 國際易貨: 有時用于外彙短缺國家之間的貿易,或規避國際制裁、外彙管制等。例如,A國用石油換取B國的機械設備。
- 企業間交易 (B2B Barter): 公司之間可能用閑置庫存、剩餘産能或服務相互交換,以節省現金支出、盤活資産或開拓市場。有專門的易貨交易平台和公司服務于此類需求。
- 個人層面: 個人之間交換技能(如家教換修車)、物品(如舊書換舊衣服)或服務(如幫忙搬家換做飯)。
- 網絡社區: 線上平台和本地社區有時會組織易物活動或建立交換群組。
- 經濟危機時期: 在惡性通貨膨脹或貨币體系崩潰時,易貨貿易可能重新成為重要的生存手段。
與貨币貿易的區别:
特征 |
Barter Trade (易貨貿易) |
Monetary Trade (貨币貿易) |
交換媒介 |
無貨币,直接商品/服務交換 |
使用貨币(現金、電子支付等) |
價值衡量 |
相對價值(交換比率) |
絕對價值(貨币價格) |
交易效率 |
較低(需需求雙重巧合) |
較高(貨币是普遍接受的價值尺度) |
交易複雜性 |
較簡單(雙邊)或複雜(多邊易貨) |
較簡單(标準化) |
價值儲存 |
困難(商品可能貶值、損耗) |
相對容易(貨币本身是價值儲存手段) |
Barter Trade 是一種繞過貨币體系、直接以商品或服務進行價值交換的經濟活動。它根植于人類經濟史的源頭,其核心在于交易雙方對交換物品價值的相互認可和需求的匹配(雙重巧合)。盡管在現代貨币經濟中不再是主流,但在特定國際環境、企業間資産管理、個人資源優化以及極端經濟情況下,它仍然是一種有實際意義的補充性貿易方式。其最大的優勢在于不依賴現金,最大的劣勢在于匹配交易需求的困難和效率較低。
權威參考來源:
-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IMF) - 《貨币與金融統計手冊》: 該手冊是宏觀經濟統計的國際标準,其中對交易形式(包括易貨)有基礎性定義和分類。雖然手冊本身篇幅巨大,但其核心概念被廣泛引用。 (概念性基礎)
- 世界貿易組織 (WTO) 相關文件與培訓材料: WTO 在處理國際貿易規則時,會涉及各種貿易形式,包括易貨貿易(尤其在讨論非關稅措施、特殊貿易安排時)。其官方網站的術語庫和培訓材料會提供相關解釋。 (國際貿易視角)
- 經濟學權威教材: 如曼昆 (N. Gregory Mankiw) 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或薩缪爾森 (Paul Samuelson) 的《經濟學》(Economics)。這些經典教材在講述貨币起源、交易成本、貿易基礎等内容時,都會詳細闡述易貨貿易的概念、優缺點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經濟學理論基礎)
網絡擴展資料
barter trade(易貨貿易)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Barter trade 指不通過貨币媒介,直接以貨物或服務進行交換的貿易形式。其核心是“以貨換貨”,雙方需達成等值交換協議,例如用農産品換取工業品。
2. 主要特點
- 無貨币參與:交易雙方僅通過實物或服務完成交換。
- 雙向性:通常要求進出口同時進行,合同直接綁定雙方貨物。
- 靈活性:適用于貨币短缺或彙率波動較大的場景,如國際貿易中的雙邊協定。
3. 常見形式
- 直接易貨:單一合同内明确交換的貨物,如用石油換取機械設備。
- 綜合易貨:多用于國家間協定,通過記賬方式平衡貿易差額(如年度清算)。
4. 應用場景
- 曆史場景:古代貿易中常見,如用糧食交換工具。
- 現代案例:企業間剩餘物資互換,或國家間資源互補(如中國-東盟協議中的部分條款)。
- 民間場景:個人或社區以物易物,如用蔬菜換取日用品。
5. 相關術語
- 同義詞:物物交換(barter)、實物交易(goods exchange)。
- 動詞形式:barter(過去式 bartered,現在分詞 bartering)。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國際貿易中的具體協定或案例,可參考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dessertbarkvariousseize onaccordinglyimpendingat a strokebedrabblebornecurbedgayerjeersreissuedrenovationsRiccisaunterersunny sidebilgeCominformdevilrydicambafucusherrenvolkhysteroscopeimbruteinhibinINOlobomicrodiffractionoxyge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