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涂逕 ”。道路;路径。《列子·杨朱》:“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逕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至於 墨子 之论,不能非也,但其张刑网,开涂径,浹人事,备王道,不能曲述耳。” 罗惇曧 《文学源流》:“然《左氏》雄才,文章千古,上揖 三代 ,下啟百世,闢编年之涂径,为史家之导师。”
"涂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本义
指具体的道路、路径,尤指乡间小道或未经修整的泥路。《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5卷第1123页)释为:"泥泞的小路",如清代文献《聊斋志异·婴宁》中"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意甚乐其幽杳,遂过小桥,叩其门,则门内石径曲折,涂径皆落花"。
引申义
比喻方法、途径或门路,与"途径"意义相近。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328页)注明其可表"达到目的的路径",例如:"他通过学术研究的涂径获得了业界认可"。
二、字形与语义演变
"涂"通"塗",本义为泥(《说文解字》:"涂,泥也"),后引申为道路(如《论语·阳货》"遇诸塗");"径"指小路(《说文解字》:"径,步道也")。二字组合后,既保留具体道路义,又衍生抽象方法义,这一演变符合汉语双音词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三、现代使用建议
当代语境中,"涂径"属书面语,日常表达更常用"途径"。但在文学创作或学术论述中,使用"涂径"可增强文雅意蕴,如:"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涂径"(仿《光明日报》文化评论句式)。
参考来源
“涂径”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具体的道路或路径,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
作为成语使用时,比喻人生经验积累后越发顺利,强调熟能生巧的过程。例如:
注:现代语境中该词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古文或学术讨论中。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谤诬兵寇部门草莽产殖牚距迟迟吾行春霁刀鞘愕顾二村遏讼反目烦且甘腊共模公膳宫扆冠组箍围河泊所和厉硡峒红鞓黄碛家道从容见鞍思马讲史书贱名窘败急于求成巨魁垲垲醂柹练朱里摊露薤慢泄喷鼻丕则抢劫案倾时七夕针栖音泉馆人心丧尽瑞英帘三人为众时向缌麻隧户肽键腾距天霄头目为行无何有宪部辖区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