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据点外围或阵地前挖掘的壕沟。《新五代史·梁臣传·葛从周》:“ 太祖 攻 朱瑾 于 兖州 ,未下,留 从周 围之…… 瑾 以谓 从周 已去,乃出兵收外壕, 从周 掩击之,杀千餘人。”
“外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军事防御工事:外壕主要指在军事据点外围或阵地前挖掘的壕沟,用于阻挡敌方进攻或作为防御屏障。例如,《新五代史》中记载了葛从周利用外壕伏击敌军的战例。现代用法中,它仍指军事防御设施,如“步兵强渡外壕”等场景。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3、4)提到,“外壕”可引申为形容“外表豪华但内在空虚无实”的人或事物,类似于“表里不一”。例如,批评某人“看似光鲜,实则外壕”。不过此用法在主流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
总结来看,“外壕”的核心意义是军事防御工事,其他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历史或军事文献中的用法。
外壕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分别是“土”和“九”。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土:这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大地、土壤。它的拆分部首是“土”,总共有3个笔画。
九:这是一个基本的汉字,表示数字“9”。它的拆分部首是“乙”,总共有2个笔画。
外壕这个词的来源与军事防御有关。壕是指地道、壕沟,而外壕则是指防御工事中的外部壕沟。在军事上,外壕用来防守敌人的攻击,是保卫军事防线的一种重要策略。
在繁体字中,外壕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古时候,外壕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由部首“土”和“九”组成。
例句:我们的防线被外壕有效地保护着。
组词:外线、外壁、外观、外交、外爷、外甥、外号等。
近义词:外堡、壕沟、防线。
反义词:内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