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拔舌地狱的意思、拔舌地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拔舌地狱的解释

佛教所说地狱之一。谓凡生前喜欢毁谤别人的人,死后要堕入拔舌地狱,被鬼使把其舌头*********,用钉钉住,以示惩戒。《法苑珠林》卷八七:“又缘其妄语,便致两舌,今身言无慈爱,谗谤毁辱,恶口离乱,死即当堕拔舌、烊铜、犂耕地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不是迷信了那因果报应的话,説甚么谈人闺閫,要下拔舌地狱。” 梁启超 《新罗马》第三出 扪虱谈虎客 批注:“吾独怪作者锦心绣口、尔雅温文,何苦造此口孽,不畏拔舌地狱留卿一席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拔舌地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观念中极具警示意义的地狱形态,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一、词典学定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拔舌地狱指佛教所述“十八层地狱”之一,专惩生前口舌造恶者。《辞源》进一步说明,此狱刑罚为“以铁钳拔其舌”,体现汉语语境中对“恶语伤人”行为的道德惩戒观。

二、宗教渊源与仪轨

  1. 佛教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诽谤三宝、妄语欺人者堕此狱受刑,印证其惩戒“口业”的核心教义(《大正藏》第13册)。
  2. 道教典籍《玉历至宝钞》将拔舌地狱纳入十殿阎罗体系,强调“挑拨离间者,永堕此狱”的因果观,显示宗教融合特征。

三、罪业类型细分

据《法苑珠林》卷八十六分类,构成堕此狱的四种口业包括:造谣诽谤、伪证诬告、恶语诅咒、搬弄是非,每项皆对应具体业报时长。北宋《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二引《冥报记》,详载唐代某书生因口舌之恶受拔舌酷刑的传说。

四、文化符号演变

明代《西游记》第十回对地狱场景的艺术化描写,使拔舌地狱突破宗教范畴,成为汉语成语“拔舌之刑”的语源。清代《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更将之引申为“口德有亏,自招其祸”的世俗伦理训诫。

网络扩展解释

拔舌地狱是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宗教渊源与基本定义 源自佛教地狱观,最早记载于《法苑珠录》和《续传灯录》,属于十八层地狱的第一层。该地狱专惩生前犯口业者,包括诽谤、妄语、挑拨离间等行为。

二、具体惩罚形式 罪人会被鬼使用铁钳夹住舌头,缓慢拉长直至拔除。部分典籍记载后续还需经历剪刀地狱、铁树地狱等刑罚,强调惩戒过程的持续性痛苦。

三、文化内涵演变

  1. 道德警示:反映古代对言语伦理的重视,认为"口业"会破坏社会和谐
  2. 成语化发展:衍生出比喻义,指代因诽谤中伤遭受的精神折磨
  3. 民间信仰融合:在道教体系中被纳入阴司审判系统,与"犁舌狱"概念相通

四、现代启示意义 虽为宗教概念,但核心强调语言暴力的危害性。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记载,清代已有"谈人闺阃,要下拔舌地狱"的伦理约束,这与当代反对网络暴力的理念存在跨时空呼应。

(注:完整典籍原文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富恤穷常岁赤霜袍冲脉醇香电铗殿使冬酿痱疮奋矜刚卤狗吃热尿河幅何劳狠石和旨毁黩伙家豁琅检点肩墙介子锦鸟济然僦丁鸡招考勤簿扩充蜡丸体留养陆兵论荐履絇偻行蛮花马尾藻谋心女长须嫁捧袂偏伯呛哼七科穷絶热情洋溢濡润示短朔雪损神苏州探虎穴跳鼠痛悔王主猬栗巫支祁象环纤懦闲情别致渫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