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main indifferent whether favoured or humiliated] 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
受宠受辱都无动于衷。谓将得失置于度外。《新唐书·卢承庆传》:“ 承庆 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 承庆 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 承庆 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参见“ 宠辱若惊 ”。
“宠辱不惊”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宠辱不惊”指无论受到荣宠还是遭遇屈辱,都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动摇。这一成语强调对个人得失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豁达与淡泊的处世哲学。
2. 出处与演变
3. 深层含义与处世态度
4. 用法与语境
5. 近义词与反义词
示例:
他虽屡获殊荣,却始终宠辱不惊,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通过结合历史典故与哲学内涵,这一成语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淡泊明志”的价值观,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描述理想的人格修养。
《宠辱不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受到宠爱或受到耻辱时都能保持内心平静和坦然,不为外界的赞美或指责所动摇。它由“宠”、“辱”、“不”、“惊”组成。其中,“宠”意指宠爱,部首是宀,笔画数为3;“辱”意指耻辱,部首是辰,笔画数为8;“不”是否定词,部首是一,笔画数为4;“惊”意指惊讶,部首是心,笔画数为12。
段落2:来源和繁体《宠辱不惊》一词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家曹操的《论语》。曹操在这篇论述中提到了这个词,形容自己在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时都能保持淡定。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寵辱不驚”。
段落3:古时候汉字写法和例句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宠辱不惊》一词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和现代有所差异,但意思相同。例如,“宠”写作“寵”,“辱”写作“辱”,“不”写作“不”,“惊”写作“驚”。
例句:他在名利之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
段落4: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组词:宠辱、宠辱皆忘、不惊人(宠辱不惊的修饰词)
近义词:淡泊名利、不为所动
反义词:纵情得意、惊恐失措
这是关于《宠辱不惊》这个词的相关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