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放鼓的架子。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椅后屏上繫鼓架。鼓架高二尺二寸七分,四脚,方一寸二分。”
(2).画竹时所忌用画法之一。谓中间一竿直出,左右两竿交叉有如鼓架者。 元 李衎 《竹谱详录》卷一:“惟画意所忌,不可不知,所谓衝天撞地,偏重偏轻,对节排竿,鼓架胜眼,前枝后叶,此为十病。”
鼓架,指专门用于承托、固定或支撑鼓类乐器的器具或框架结构。根据汉语词典及专业工具书的释义,其含义可细分为以下三方面:
鼓架指放置鼓的支架或台座,通常为木质结构,用于稳定鼓身并调节演奏高度。
来源: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定义:“鼓架,放置鼓的架子。”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安放鼓的支架。”
古代鼓架多采用“十”字形或“工”字形设计,常见于宫廷雅乐及民间仪式。例如唐代宫廷的“建鼓架”高逾丈余,饰以彩绘云纹(参见《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明清时期戏曲舞台所用鼓架高度降低,更注重便携性。
在传统戏曲领域,“鼓架”特指武场伴奏中放置板鼓、堂鼓的专用木架,与锣架、铙钹架并称“武乐三件”。
来源: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载:“鼓架,戏曲乐队武场放置打击乐器的支架,通常置于舞台右侧。”
鼓架作为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常见于古代绘画及文献。如宋《营造法式》记载鼓架榫卯工艺,明《三才图会》绘有“灵璧石鼓架”图示,体现其工艺与礼制功能的结合。
参见:鼓(打击乐器)、乐悬(礼乐陈列制度)、戏曲武场(伴奏体系)
“鼓架”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结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安放鼓的架子
画竹技法中的忌讳画法
其他补充:
暗黪碧丝簸顿蔀落衣餐巾长铫乘物冲远瘁摄綷疏殿春钓鱼车钉盘星东台斗劲恶衣薄食飞觥走斝固位黑郁郁和香丸和衷铰链惊吵矜饰锦帐郎具报决定开境侃然客作儿廉俸灵溪轮机露砌湎演纳米拟用攀引平均值品题千社羣独戎逻肉颤心惊乳鱼三男两女山水相连市权顺嘴邃阁坛山刻石提铃喝号统计学妄见违费献鸠枭杨效忠撷子紒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