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褓襁的意思、褓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褓襁的解释

亦作“褓繈”。即襁褓。《吕氏春秋·明理》:“民多疾癘,道多褓繦,盲秃傴尩,万怪皆生。” 高诱 注:“褓,小儿被也。繦,褸格绳也。言民襁负其子走道,跛而散去。” 陈奇猷 校释:“褓繦即指婴儿。道多褓繦即道多弃婴也。”《淮南子·要略》:“ 武王 立三年而崩, 成王 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 唐 颜真卿 《谢赠祖官表》:“臣亡父故 薛王 友先臣 惟贞 、亡伯故 濠州 刺史先臣 元孙 等并褓襁苴麻,孩提未识,养於舅氏 殷仲容 以至成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褓襁”为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倒序词,规范写法应为“襁褓”。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版),“襁褓”指包裹婴儿的布带或被褥,具有三重内涵:

一、字词本义

“襁”原指背负婴儿的宽带子,“褓”指包裹婴儿的小被,二字连用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衣之襁褓”。汉代郑玄注:“襁,小儿衣也;褓,小儿大藉也。”

二、引申含义

现代汉语中既指代婴儿期的养育载体(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包裹婴儿的布被”),又隐喻人生初始阶段或事物萌芽状态,如“襁褓中的新技术”。

三、文化意象

该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新生与脆弱,如《诗经·小雅》中“载生载育,维此襁褓”,《红楼梦》第三回“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等表述。

需特别说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褓襁”词条,建议使用规范词形“襁褓”。对于古代文献中可能出现的异序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

“褓襁”是“襁褓”的异体写法,两者含义相同,均指包裹婴儿的布被,并引申为婴儿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结构

二、本义与用法

  1. 本义:古代用宽布带(襁)和厚被子(褓)包裹婴儿,既保暖又便于背负。
  2. 引申义:
    • 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如“尚在褓襁”);
    • 比喻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如“襁褓中的国家”)。

三、文化内涵

四、常见误读与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育儿习俗或相关成语(如“褓抱中年”),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文化解析部分。

别人正在浏览...

八国联军剥坐北廊惨忉插架万轴搀搓车枙程行出班出厂处正粗剌剌打撺鼓儿貂褐东吕乡锻锤莪蒿放怀发信风煞给贷广寒宫捍遏鸿姿欢邻建戌积畜汲古阁本紧不紧金音救族开梧空臆缧缧练素令慧六根流霰里运河满虚面红面緑明日民困国贫乃昔南诏乔妆改扮秋獮秋英惹目辱没溽暑塞翁之马上面申驱视如陌路手指字母跆籍闲凉官挦章扯句小小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