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剥剥的意思、干剥剥的详细解释
干剥剥的解释
干脆,毫无遮饰。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我这两个开仓的官,清耿耿不受民财,乾剥剥则要生钞。”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二折:“今年轮着我家掌管主司考卷,我清耿耿不受民钱,乾剥剥只要生钞。”
词语分解
- 干的解释 干 (⑧干??乾) ā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古
- 剥剥的解释 象声词。 唐 韩愈 《剥啄行》:“剥剥啄啄,有客至门。” 宋 梅尧臣 《春日东斋》诗:“剥剥禽敲竹,薰薰日照花。”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那么,不理他,听她站在外面老是剥剥的敲?这大约不行
专业解析
"干剥剥"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属于形容词性结构,主要用于口语表达,其核心含义强调事物完全干燥、缺乏水分甚至达到干硬、枯槁的状态,常带有贬义或描述性色彩。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 完全干燥无水: 形容物体或物质极度干燥,不含丝毫水分,质地变得干硬、脆裂。
- 干瘪枯槁: 形容人或动植物因脱水、衰老或缺乏营养而显得干瘦、枯萎、没有生气。
- 枯燥乏味: 引申形容语言、文字或内容枯燥、不生动、缺乏润泽感和吸引力。
二、词义特征与用法
- ABB式重叠结构: 属于形容词的生动形式(ABB式),由单音节形容词“干”加上叠音后缀“剥剥”构成。这种结构增强了“干”的程度和形象感,带有口语化和描绘性。
- 强调极端状态: “剥剥”这个后缀强化了“干”的程度,不是一般的干,而是干透了、干得发硬、干得几乎要裂开或剥落的状态。
- 常含贬义或消极色彩: 在描述人或物时,通常带有不理想、不健康、不美观的意味(如干枯、干瘪、枯燥)。
- 地域性: 该词在北方方言(如北京话、东北话)及部分其他地区使用较多,现代标准汉语中使用频率低于“干巴巴”,但更能体现方言特色和生动性。
三、与“干巴巴”的辨析
- “干巴巴”: 更常用,含义更广。既可指物理上的干燥(程度可能略低于“干剥剥”),更常指语言文字、内容或人的状态枯燥、不生动、不自然、缺乏情感或润色。
- “干剥剥”: 更侧重于物理层面极度的、硬质的干燥状态(如柴火、皮肤、土地),引申义强调枯燥到极点。其形象感更强,方言色彩更浓。
四、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干”的释义包含“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其ABB式“干巴巴”被收录,而“干剥剥”作为生动的方言表达,其构成规律和语义可由“干”的核心义及ABB式的语法功能推导。该词典是汉语词汇规范与释义的权威依据。
-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收录了大量方言词汇,类似“干剥剥”这样的ABB式形容词在北方官话等方言区广泛存在,用于描绘事物的性状达到极致。该词典是研究汉语方言词汇的权威工具书。
- 《北京话词语》傅民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为记录北京方言的专著,其中对ABB式形容词(如“干崩崩”、“干巴巴”等)的收录和分析,有助于理解“干剥剥”这类词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使用背景和语义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干剥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在元曲或古典文学中出现,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干剥剥”形容干脆、直接且毫无掩饰的状态。既可指事物“干枯裸露”(如元曲中描述“髭鬓斑白”),也可指言行“直白生硬”,甚至含贬义,表示“赤裸裸地索取钱财”。
-
语境用法
- 元代戏曲中的例子:
- 《陈州粜米》第一折:“乾剥剥则要生钞”,讽刺官吏表面清廉实则贪婪。
- 《潇湘雨》第二折:“乾剥剥只要生钞”,形容毫不掩饰地敛财。
- 其他用法:可描述事物干枯(如“身子尩羸”)或直率到粗鲁的言行。
注意点
- 古今差异:该词属于古白话词汇,现代口语和书面语中几乎不再使用,仅在研究古典文学时可能遇到。
- 权威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均以元代文献为考据,解释较一致。
若需进一步分析具体例句或历史演变,可查阅《元曲选》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邦懋宝珠山茶迸裂璧水昌洋肠痈骋纵侈弇驰弋出破寸土尺地盗兵道谀戥耗斗争短线产品妒嫉鄂衾雰霏风月福音堂干丐根柢关戾归业娇鬟稷官惊骇金瑞鸡皮鹤发郎头絮茧脸红筋涨立马追驹旒旐柳子祠卢李冒钱密虑瞑闻墨山谋龟内鉴鹏鼇飘风聘命铺路铺敍铅红迁善栖聚脐香升仙太子驷骐天诛地灭铜花推寄乌集相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