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nt-pole]∶用竹竿或杉木等做成的撑船的杆具
(2) [pole to hang clothes]∶晒衣服用的杆子
篙。《老残游记》第一回:“篙工用篙子钩住大船,三人便跳将上去。”
篙子,汉语常用名词,指撑船用的长杆工具,多由竹竿或木杆制成,一端常装有铁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包含两重含义:
从词源学分析,“篙”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篆书字形从“竹”部,表明其原始材质为竹制。随着航运发展,篙子成为内河运输的核心工具,唐代诗人王建《水夫谣》中“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即描绘了篙工劳作场景。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汉语方言大词典》。
“篙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āo zǐ,主要含义如下:
撑船工具
指用竹竿、杉木等制成的撑船杆具,用于推动船只行进。例如:
晒衣杆
在部分方言中,也指晒衣服用的长杆(多见于、2、5、7等)。
文学作品:
《老残游记》第一回提到:“篙工用篙子钩住大船,三人便跳将上去。”
《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记载:“用篙子撑了五里多路。”
现代例句:
如“你能用你的篙子把另一条船撑开吗?”。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法,可参考《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文献来源。
败北邦彦彪壮并世冰颜蔀家彩错初旦簇集代马依风当琅琅稻场得年蠹蛀阨陈负心告终孤孑晦暗佳茗茭白甲仗库讦直尽端斤风寄书雁瘠土举眼硁硁壸彝枯朽帘试连四溜掉龙钵龙雷龙蟠凤翥满满流流杪杪汨罗江佞言匹禽辟支乾浄利索前一阵子七宝高车青山一发秋骨虬髯拳挛三径赏怀算计托鉢秈稻香鑪弦矢笑科小李将军携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