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豹尾的意思、豹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豹尾的解释

(1).豹的尾巴。《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2).古代将帅旌旗上的饰物。或悬以豹尾,或在旗上画豹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鶩驾,陛下将復劳玉躬,扰挂神思。”《晋书·沉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旌节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长 魏 师。”《宋史·舆服志二》:“ 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豹尾,製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3).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后亦用于天子卤簿仪仗。 汉 蔡邕 《独断》下:“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书·武帝纪上》:“公亲鼓之,贼乃大奔。 超 遁还 广固 。获 超 马、伪輦、玉璽、豹尾等,送于京师。”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诣景灵宫仪仗》:“卤簿仪仗,有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以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持短竿者。”

(4).借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宋 叶适 《蔡尚书挽词》:“白首参豹尾,后出夸先登。”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纪6*元韵》:“林外琱戈随豹尾,峰头黄繖傍龙媒。”参见“ 豹尾车 ”。

(5).旧时阴阳五行家谓旌旗之象。《协纪辨方书·豹尾》《乾坤宝典》:“豹尾者,亦旌旗之象,常居黄旙对衝。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

(6).比喻乐曲、诗文坚劲有力的结尾部分。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歌呈豹尾,舞进鳶肩。”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豹尾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豹尾,汉语词汇,其含义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 本义:豹的尾巴

    • 指豹子身体末端的部分。豹尾因其独特的斑纹和力量感,常被视为一种象征物或装饰材料。在古代,豹尾也曾用于制作车饰、仪仗用具或装饰品,象征威猛与地位。例如,古代官员的车辆或仪仗中可能使用豹尾作为装饰。[《汉语大词典》]
  2. 引申义:古代仪仗用具

    • 豹尾枪/豹尾幡: 特指古代帝王、高官出行仪仗队中所持的一种饰有豹尾的枪或旗帜。它是仪仗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威严和权力。据《宋史·仪卫志》等史书记载,豹尾枪(或幡)是皇帝卤簿(仪仗队)中后部使用的标志性器具之一。[《宋史·仪卫志》]
    • 豹尾班: 指代仪仗队伍中手持豹尾枪(幡)的卫士行列,也引申指代朝廷官员中随侍帝王左右的重要官员行列。
  3. 比喻义:

    • 有力的结尾: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文章)中,“豹尾”常被用来比喻文章的结尾部分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简洁、有力、令人印象深刻,与“凤头”(精彩的开头)相对应。强调结尾要收束有力,不拖沓,能升华主题或给人回味。例如,评论文章时会说“结尾如豹尾,遒劲有力”。[ 王勃《滕王阁序》虽未直接使用“豹尾”一词,但其结尾“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常被视作有力结尾的典范。]
    • 侍从、随从: 由“豹尾班”引申,有时也用来指代重要的随从人员或护卫。
  4. 其他象征意义:

    • 在某些文化或语境中,豹尾也可能象征勇猛、敏捷或神秘。

总结来说,“豹尾”一词的核心含义源于豹子尾巴的实物,并由此发展出指代古代仪仗中的重要器具(豹尾枪/幡)及其相关队列(豹尾班),进而引申为文学创作中对有力结尾的比喻,有时也指代重要的随从人员。

网络扩展解释

“豹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1. 本义与神话形象
    指豹的尾巴,常见于古籍描述。例如《山海经》记载西王母“豹尾虎齿”,三国曹植的《七启》也提到“生抽豹尾”。

  2. 军事与仪仗象征

    • 将帅旌旗饰物:古代将帅旗帜上悬挂豹尾或绘制豹纹,象征威严,如《三国志》提及“豹尾已建”。
    • 天子仪仗标志:帝王车驾的最后一辆车悬挂豹尾,称“豹尾车”,属皇家卤簿仪仗的一部分,汉代蔡邕《独断》等文献均有记载。
  3. 文学与艺术比喻
    比喻诗文或乐曲结尾的刚健有力,如成语“凤头豹尾”强调文章开头精彩、结尾有力。

  4. 其他引申含义

    • 阴阳五行学说:象征旌旗的特定形态(见于部分古籍)。
    • 民间传说:低权威性资料提到“豹尾”为阴神名,管理兽类亡灵,但未见于经典文献(此解释需谨慎考据)。

建议关注前三种主流释义,其他引申需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边老便便秉烛夜游不牧之地参灵常识充吏愁绪彫俎定音底也伽东閤嚲鞚梵表访书防头风望分情汉赋衡楚哼唧河漳闳伟芥拾金铁进贤兴功韭萍九霞裙泪腺敛禽龙门笔法毛崽子妙姬闽粤南蛮鴃舌内顾捏定庆典衾寒枕冷擒治秋雕虬栏秋气气翳泉金山市梢信笙篪衰陋宿饱糖人腾仚天赤道甜润天台铜街偷渡帏盖五印献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