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豹的尾巴。《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2).古代将帅旌旗上的饰物。或悬以豹尾,或在旗上画豹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鶩驾,陛下将復劳玉躬,扰挂神思。”《晋书·沉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旌节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长 魏 师。”《宋史·舆服志二》:“ 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豹尾,製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3).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后亦用于天子卤簿仪仗。 汉 蔡邕 《独断》下:“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书·武帝纪上》:“公亲鼓之,贼乃大奔。 超 遁还 广固 。获 超 马、伪輦、玉璽、豹尾等,送于京师。”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诣景灵宫仪仗》:“卤簿仪仗,有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以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持短竿者。”
(4).借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宋 叶适 《蔡尚书挽词》:“白首参豹尾,后出夸先登。”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纪6*元韵》:“林外琱戈随豹尾,峰头黄繖傍龙媒。”参见“ 豹尾车 ”。
(5).旧时阴阳五行家谓旌旗之象。《协纪辨方书·豹尾》引《乾坤宝典》:“豹尾者,亦旌旗之象,常居黄旙对衝。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
(6).比喻乐曲、诗文坚劲有力的结尾部分。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歌呈豹尾,舞进鳶肩。”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豹尾汉语 快速查询。
“豹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本义与神话形象
指豹的尾巴,常见于古籍描述。例如《山海经》记载西王母“豹尾虎齿”,三国曹植的《七启》也提到“生抽豹尾”。
军事与仪仗象征
文学与艺术比喻
比喻诗文或乐曲结尾的刚健有力,如成语“凤头豹尾”强调文章开头精彩、结尾有力。
其他引申含义
建议关注前三种主流释义,其他引申需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分析。
《豹尾》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尾巴很长、灵活或者有特殊之处。 豹尾在这里借用了豹子尾巴的形象来比喻。
豹尾的部首是豕(猪),拆分后的笔画数量是11画。
豹尾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至乐》一书。在这本书中,豹尾被描绘为一种特殊的形象,用来形容人的尾巴很长。
繁体字中的豹尾是「豹尾」,没有特殊变化。
在古代汉字中,豹尾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在篆书和隶书中,都可以找到类似于今天的写法。
1. 他那软软的短发就像豹尾一样。
2. 她的动作敏捷如同豹尾般迅猛。
豹纹、豹皮、豹濯、豹猫、豹斑
尾巴长、尾部特殊、尾巴灵活
尾巴短、尾巴不灵活、尾巴普通
爱鸟周白螭闭门觅句笔榻子不闲池沼物春秋鼎盛大和尚当晩捣练子倒踬打扑登望泛觞焚巢捣穴風凉話凫靥裘骭毛横徵暴敛洪旷家败人亡骄佚金冠矜贵晶耀絶膓窭艰康衢埳井刊刷克当科首乐此不疲凉生生刘墉峍崒盲瞀冒死矊脉訬轻迷离扑朔旁磔贫屋前坟蜣螂转粪亲慈戚族肉脯子顺产四家诗酸薄塌拉探伤亭臯外褂为政蚊帐物穆小青萧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