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于四方之门宰牲禳祭。《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郑玄 注:“旁磔,於四方之门磔攘也。” 孔颖达 疏:“旁谓四方之门,皆披磔其牲,以禳除阴气。”
“旁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旁磔”指在城门的四方宰杀牲畜,通过分裂肢体进行禳祭的仪式。其核心目的是驱除阴寒之气或灾祸,祈求平安。
字词拆解
《礼记·月令》记载
在季冬之月(农历十二月),官方会举行“大难旁磔”仪式,宰牲后分裂其肢体,悬挂于四方城门,以送走寒气。郑玄注疏提到,这是通过“磔攘”(分裂牲体并禳除)来抵御阴气。
仪式功能
该仪式结合了自然崇拜与巫术,通过血腥祭祀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并试图用象征性行为影响气候或灾异,属于古代“驱傩”文化的一部分。
如需更详细文献考据,可参考《礼记注疏》或《说文解字》相关章节。
《旁磔》(páng zhé)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在旁边拴住、束缚或捆绑犯人等。
《旁磔》的部首是⺧(dǎo)字的旁偏旁,笔画数是15画。
《旁磔》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刑罚方式,它是把犯人的脚用绳子捆绑起来,悬挂在高处,这样犯人就被束缚在地面的一旁,不能行动。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旁轍」。
在古代,「旁磔」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些差异,但基本上仍可辨认。像《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都收录了这个词,以及对应的解释。
1. 这个恶人终于被旁磔了,大家终于能够安心了。
2. 法官宣布对罪犯进行旁磔的刑罚。
3. 这种残酷的刑罚在现代社会已经被废除。
组词:旁证、旁向、旁门、磔刑、旁听。
近义词:囚禁、牢狱、束缚。
反义词:释放、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