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贤十圣的意思、三贤十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贤十圣的解释

佛教语。《仁王经》所说大乘修证阶次中居于十信位与妙觉位之间者。三贤指虽得相似之解而未脱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圣指已发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萨。《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浄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贤十圣"是佛教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菩萨在证得佛果之前所经历的十三个主要修行阶段。它融合了"三贤位"(见道前的准备阶段)和"十圣位"(见道后的圣者阶位),完整描绘了菩萨自初发心至即将成佛的修行次第。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 三贤位(亦称"三贤") 指菩萨在尚未证得"见道"(初地)之前的三个修行阶位,属于"资粮位"和"加行位",是趋向圣位的准备阶段。此位菩萨尚未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的种子,但已能伏住现行烦恼,广积福慧资粮。

  1. 十住位:

    • 释义: 又称"十发趣"。指菩萨安住于菩提心,确立对佛法的根本信心和决心,初步开发智慧,学习六度万行。核心是"住"于佛理,不退初心。
    • 内容: 包括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此位菩萨主要修习信心和般若智慧。
    • 典籍依据: 《华严经·十住品》、《菩萨璎珞本业经》详细阐述了十住位的修行内容。
  2. 十行位:

    • 释义: 又称"十长养"。指菩萨在十住位确立信心和智慧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利他之行,长养慈悲心与菩提心。核心是"行"菩萨道,广度众生。
    • 内容: 包括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此位菩萨着重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等利他之行。
    • 典籍依据: 《华严经·十行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对十行位有系统说明。
  3. 十回向位:

    • 释义: 又称"十金刚"。指菩萨将前阶段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使其同证菩提;同时回向于实际真理,破除对"我"、"法"的执着。核心是"回"自向他,"向"于佛道。
    • 内容: 包括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此位菩萨修习般若智慧,破除人法二执。
    • 典籍依据: 《华严经·十回向品》、《菩萨璎珞本业经》是阐述十回向位的主要经典。

二、 十圣位(亦称"十地") 指菩萨在证得"见道"(初地)之后,直至成佛之前的十个阶位。此位菩萨已断除烦恼障,部分断除所知障,亲证真如法性,故称为"圣者"。

  1. 欢喜地(初地):

    • 释义: 初见真如理体,生大欢喜;能行布施波罗蜜多。
    • 断证: 断异生性障(凡夫性),证遍行真如。
    • 典籍依据: 《华严经·十地品》、《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大智度论》。
  2. 离垢地(二地):

    • 释义: 持戒清净,远离微细犯戒之垢;能行持戒波罗蜜多。
    • 断证: 断邪行障(微细误犯),证最胜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3. 发光地(三地):

    • 释义: 成就殊胜禅定,发出智慧光明;能行忍辱波罗蜜多。
    • 断证: 断暗钝障(闻思修法忘失),证胜流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4. 焰慧地(四地):

    • 释义: 智慧炽盛如火焰,烧除烦恼薪;能行精进波罗蜜多。
    • 断证: 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贪嗔等),证无摄受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5. 难胜地(五地):

    • 释义: 真俗二智融通,能度化难化众生;能行禅定波罗蜜多。
    • 断证: 断下乘涅槃障(厌生死乐涅槃),证类无别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6. 现前地(六地):

    • 释义: 般若智慧现前,通达缘起性空;能行般若波罗蜜多。
    • 断证: 断粗相现行障(有相无相执),证无染净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7. 远行地(七地):

    • 释义: 修行已达无相行,远离世间二乘;能行方便波罗蜜多。
    • 断证: 断细相现行障(生灭相),证法无别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8. 不动地(八地):

    • 释义: 不为一切相、功用所动,得无生法忍;能行愿波罗蜜多。
    • 断证: 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无相有功用),证不增减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9. 善慧地(九地):

    • 释义: 得四无碍辩才,善说法要;能行力波罗蜜多。
    • 断证: 断利他中不欲行障(不欲利他),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10. 法云地(十地):

    • 释义: 智慧如大云,普降法雨,能覆盖一切;能行智波罗蜜多。
    • 断证: 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未得大神通等),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 典籍依据: 同上。

"三贤十圣"完整勾勒了大乘菩萨从初发菩提心、积集资粮、广修六度万行(三贤位),到见道断惑、分证法身、成就无量功德智慧(十圣位),最终迈向佛果的修行历程。这一阶位体系体现了佛教修行次第分明、福慧双修、自利利他的核心思想,是理解大乘菩萨道实践的重要框架。其详细内容主要记载于《华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解深密

网络扩展解释

“三贤十圣”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主要源于佛教术语,但在部分文献中也被用来指代中国古代的儒家圣贤。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佛教术语(主流含义)

根据《仁王经》等佛教经典,“三贤十圣”是大乘佛教修证的重要阶位,介于“十信位”与“妙觉位”(佛果)之间,具体分为:

  1. 三贤位
    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个阶段,合称“三十心”。修行者在此阶段已制伏烦恼,但未彻底脱离凡夫性,需通过调心、修善根逐渐接近圣位。

    • 十住:初发心住、治地住等,侧重坚定信仰。
    • 十行:欢喜行、饶益行等,注重实践利他。
    • 十回向:将功德回向众生与佛道。
  2. 十圣位
    即“十地菩萨”阶位,如欢喜地、离垢地等。修行者至此已发大智慧,舍离凡夫性,证得“圣性”,但仍需精进至佛果。《仁王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

二、儒家文化中的解释(非主流)

少数文献(如)将“三贤”指孔子、孟子、荀子,“十圣”包括尧、舜、禹、汤等上古圣王及儒家代表人物。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佛教或主流儒家典籍,可能是后世对词汇的引申借用。

“三贤十圣”在佛教语境中为严谨的修行阶位概念,而儒家解释属于文化衍伸。若需深入研究佛教修持体系,可参考《仁王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愤葆真北海樽奔波便民笔舌缠染车令陈写淡宁胆破心惊登木求鱼點黛凋渝方外士反裘负薪羔犊光饰管请顾景嘿识合醵齁喘画跋宦网家用电器稽固机互急慌慌伎苛静泊局子狂迷厘和领南丽蕊厉色鹿卢蹻路室矛矟难驳辇脚农耕暖眼濆涌潜锋弃妇钦嗟曲复褥单乳领三光沈舟破釜赊帐世纪戍人淘米万能乡塾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