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果肉供洗滌及藥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肥皂莢》:“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狀如雲實之莢,而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如漆而甚堅。中有白仁如栗,……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相感志》言:‘肥皂莢水死金魚,辟馬蟻。’”
肥皂莢(學名: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是豆科肥皂莢屬落葉喬木,其名稱與形态特征、實用功能密切相關。以下為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釋義及權威依據:
植物學特征
肥皂莢樹高可達20米,羽狀複葉,莢果肥厚呈長橢圓形,長7-12厘米,寬3-4厘米,表面暗褐色,内含黑色種子。其名稱中的“莢”直接指代豆科植物的果實形态。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39卷,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23頁。
名稱由來與功能
“肥皂”源于其果實的實用特性:莢果富含皂苷(saponin),遇水揉搓可産生泡沫,具有天然去污能力,民間長期用作洗滌劑替代肥皂。明代《本草綱目拾遺》載:“莢可浣衣,去垢如皂”,印證其名稱與功能的直接關聯。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拾遺》(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校注本),卷八,果部。
藥用價值
中醫典籍記載其果實、樹皮可入藥。《中華本草》載肥皂莢“味辛,性溫”,有祛痰、殺蟲之效,外用治瘡癬。現代研究證實其皂苷具抗菌活性(《中草藥》2015年第10期)。
來源:《中華本草》第4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第531頁。
民俗應用
江南地區民間稱其為“皂角樹”,舊時婦女常用莢果泡水洗發,或搗碎後洗滌絲織品。清代《植物名實圖考》繪有其形态,并注:“江淮間取莢浣衣”。
來源: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商務印書館,1957年影印本,卷三十。
肥皂莢現為中國特有瀕危物種(IUCN紅色名錄),因生境破壞及種子繁殖力弱,野生種群稀少。目前浙江、江西等地已開展人工培育,其皂苷成分在綠色洗滌劑開發中具潛在價值。
來源:《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環境保護部,2013年);《林産化學與工業》2020年第4期“肥皂莢皂素提取工藝研究”。
(注:因古籍及學術著作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書目信息以便查證;現代研究文獻可在中國知網(cnki.net)通過标題檢索全文。)
肥皂莢是一種具有多重用途的植物,以下從植物特征、藥用價值及傳統用途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肥皂莢為豆科肥皂莢屬喬木,高可達5-12米,無刺。其葉片為二回羽狀複葉,小葉20-24枚,呈長橢圓形,表面被絹質柔毛。莢果長7-12厘米,扁平或肥厚,内含2-4顆黑色球形種子。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常見于山野或林旁。
别名包括“肉皂莢”“内皂角”等,最早記載于《本草綱目》,描述其“去風濕,下痢,瘡癬”等功效。
如需更完整的分布區域或具體藥方,可參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等來源。
挨滿寶谕背曲腰彎丙火才秀車辀搭便車打躬黨社道店定藳地魄二次三番坊郭奮擊工棚拐杖龜玉毀椟衮繡寒杵和酬橫徂紅豆壞事護脫建禮兼天驕橫介決驚急棘人蠲增慨惜科醵崆谾虧本琅霜戀酒迷花流丐旅褐綿綿不絶摩厓目疾批亢搗虛巧文黥卒親屈嘁嘁測測骐雄删易社公生忿台面聽診體色橐鑰外積吳酸枵骨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