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莢的意思、肥皂莢的詳細解釋
肥皂莢的解釋
木名。果肉供洗滌及藥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肥皂莢》:“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狀如雲實之莢,而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如漆而甚堅。中有白仁如栗,……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相感志》言:‘肥皂莢水死金魚,辟馬蟻。’”
詞語分解
- 肥的解釋 肥 é 含脂肪多的,與“瘦”相對:肥肉。肥胖。肥缺(指收入多的官職)。肥碩(.大而肥胖;.果實大而飽滿)。肥馬輕裘。 土質含養分多的:肥沃。肥美(.肥沃;.肥壯、豐美)。 能增加田地養分的東西(如糞、
- 皂莢的解釋 亦作“皁莢”。落葉喬木,枝幹上有刺,開淡黃色花,結莢果。莢果富胰皂質,可去污垢。莢果、樹皮和刺均可入藥,有祛痰功能。也稱皂角。《南史·虞玩之傳》:“ 儉 方盥,投皁莢於地曰:‘卿鄉俗惡, 虞玩之 至死
網絡擴展解釋
肥皂莢是一種具有多重用途的植物,以下從植物特征、藥用價值及傳統用途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植物特征
肥皂莢為豆科肥皂莢屬喬木,高可達5-12米,無刺。其葉片為二回羽狀複葉,小葉20-24枚,呈長橢圓形,表面被絹質柔毛。莢果長7-12厘米,扁平或肥厚,内含2-4顆黑色球形種子。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常見于山野或林旁。
二、藥用價值
- 性味與歸經
性辛、溫,歸肺、大腸經,傳統認為其“微毒”或“無毒”(不同文獻記載存在差異)。
- 功能主治
- 滌痰除垢:用于咳嗽痰多、痰液黏稠等症狀。
- 解毒殺蟲:可治療痢疾、腸風便血、疥癬、頭瘡等皮膚或腸道疾病。
- 化學成分
含皂苷類物質,是其發揮清潔和藥效的主要成分。
三、傳統用途
- 清潔作用:莢果富含堿性物質,古代常用于洗滌衣物或制作澡豆,去污效果優于普通皂莢。
- 配伍應用
例如治腸風便血,可将肥皂莢燒灰研末,搭配糕糊丸内服。
四、别名與文獻記載
别名包括“肉皂莢”“内皂角”等,最早記載于《本草綱目》,描述其“去風濕,下痢,瘡癬”等功效。
如需更完整的分布區域或具體藥方,可參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肥皂莢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豆科植物中豆莢的中空内腔。現在我們來拆分一下肥皂莢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表示植物類的字,而它的全部筆畫共有17畫。肥皂莢這個詞來源于對植物中豆莢的形狀和特性的描繪,所以得名為肥皂莢。
至于肥皂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它的繁體形态為「肥皂莢」。在古時候,肥皂莢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像「肥鶴莢」或者「肥閤莢」等。但是意思都是指豆科植物中豆莢的中空内腔。
下面是關于肥皂莢的例句:
1. 這種植物的肥皂莢可以被用來制作香皂。
2. 孩子們喜歡玩撿在地上的肥皂莢。
肥皂莢能夠組成的詞有很多,例如: 豆莢、豆莢衣、莢果等。而與肥皂莢相似或相近義的詞彙有豆莢、豆莢衣等。相反義的詞彙則沒有與肥皂莢完全相反的詞彙。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