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dhūta;mendicant Buddhist monk] 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
亦作“ 头陁 ”。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 大迦叶 ,故以头陀为称首。”《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陁,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淡道人》:“其徒有头陁一人,又祕藏纸画牛一头,每与客戏。”《西游记》第十七回:“话説 孙行者 一觔斗跳将起去,諕得那 观音院 大小和尚并头陀、幸童、道人等一个个朝天礼拜。” 清 郑燮 《道情》之三:“老头陀,古庙中,自6*烧香,自打鐘;兔葵燕麦閒斋供。”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头陀汉语 快速查询。
“头陀”是佛教术语,源自梵语“dhūta”(音译“杜多”“杜荼”等),意为“抖擞”或“修治”,指通过苦行去除对物质生活的贪著,以修炼身心、涤除烦恼。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头陀的本义是“抖擞”,即通过严格的修行方式振奋精神、摒弃世俗欲望。其核心在于对衣、食、住三方面的极简追求,例如穿破旧衣物(粪扫衣)、乞食为生、居无定所等。
十二头陀行
根据佛教经典,头陀行包含十二项苦修规定,分为三类:
历史与演变
头陀最初专指严格遵循苦行戒律的比丘,如佛陀弟子大迦叶尊者,因精进头陀行被尊为“头陀第一”。后世逐渐将云游四方、行脚乞食的僧人也泛称为头陀,这类僧人通常保留部分头发,以示修行身份。
文化意义
头陀行体现了佛教对断除贪欲的重视,通过极简生活达到心灵净化。尽管现代佛教中严格修头陀行者较少,但其精神仍影响禅宗等流派,强调内在修持而非形式。
《头陀》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某些宗教团体中出家修行的僧人。这个词语源自佛教,特指剃光头发、出家修行的僧人。
根据《康熙字典》,《头陀》的部首是“月”和“阜”,部首拆分成“⺆”和“阝”两个部分。它共有11个笔画。
《头陀》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在佛教文化中,僧人出家修行时要剃光头发,代表摒弃尘世俗念,专心修行。因此,成为僧人的人也被称为“头陀”。
《头陀》的繁体字为「頭陀」。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有关《头陀》的字形是“上面‘⺆’,下面‘阝’,右边‘允’”,与现代稍有差别。
1. 他决定剪发出家,成为一名头陀。
2. 佛教寺庙里有很多头陀专心修行。
3. 这位头陀给我讲解了一些佛教的修行方法。
头陀道、头陀庙、头陀寺、头陀僧、头陀教、头陀戒
沙门、出家人、僧侣、修道士
俗家人、世俗人、凡夫俗子、非出家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