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礼记·曲礼下》:“其在 东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蛮 ,虽大曰子。”《吕氏春秋·召类》:“ 尧 战於 丹水 之浦以服 南蛮 , 舜 却 苗 民,更易其俗。”《宋书·荆雍州蛮传》:“ 荆 、 雍州 蛮 , 槃瓠 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 荆州 置 南蛮 , 雍州 置寧 蛮 校尉以领之。 世祖 初,罢 南蛮 併大府,而寧 蛮 如故。” 唐 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谋,致身落 南蛮 。”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 南蛮 , 淮河 流域是所谓 淮夷 、 徐夷 。”
(2).旧时小说中 辽 、 金 人对 宋 及 宋 人的称呼。《说岳全传》第十五回:“ 哈迷蚩 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 南蛮 皇帝让位与小皇帝 钦宗 。’”《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小番报进牛皮帐中:‘启上狼主,又有一个小南蛮杀进营来,十分厉害。’”
“南蛮”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对南方民族的统称,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起源
“南蛮”最早见于西周《礼记·王制》,与“东夷、西戎、北狄”并称“四夷”,代表中原王朝对周边族群的方位划分。
含义演变
地域范围
主要涵盖今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及部分云南地区,随中原扩张逐渐南移。
主要族系
中原中心论
中原王朝以“华夏正统”自居,将南方视为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如《吕氏春秋》记载尧舜“以服南蛮”。
实际贡献
历史语境
“南蛮”一词带有古代文化偏见,现代学术研究已摒弃此类歧视性称呼,转而使用“南方少数民族”等中性表述。
语言遗留
成语“南蛮鴃舌”“南蛮子弟”仍存于文献,但多用于批判性历史分析。
“南蛮”是中原王朝对南方族群的统称,兼具地理、文化、政治含义,反映了古代华夷之辨的思想。其范围随时代变迁而扩展,最终成为历史语境中的文化符号。需注意,该词今日已不适用于民族描述,更多作为历史研究术语存在。
《南蛮》一词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通常用来形容中国古代以南的边疆地区或其他国家、民族。最初这个词是贬义的,用来指称那些与中原文化不同,言行举止看似野蛮不文明的地方或人群。
《南蛮》的拆分部首是“匕”和“虍”,其中“匕”的拼音是Bǐ,笔画数为2;“虍”的拼音是Hū, 笔画数为6。
“南蛮”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形容周朝统治范围以南的边疆民族。在古代,南方的各个部族或国家被统称为“南蛮”,这其中包括南越、南诏等国。现代汉字简化后,繁体字 “南蠻”常常用于指代南方的某些地区或外来民族。
在古代,汉字写作“南蠻”,前一个字“南”表示位置,后一个字“蠻”表示野蛮。这种写法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南方地区的一种刻板印象。
1. 古代中国文人常常迷恋南方,纷纷吟咏南蛮风景。
2. 南京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曾经是南蛮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南方、南国、南洋、蛮荒、蛮族
南疆、南方、南野、南夷
北方、北疆、北国、北野、北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