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俎的意思、鼎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俎的解释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郑玄 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宠於 护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 《治势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俎(dǐng z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本义和引申义均与古代祭祀、宴飨礼仪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本义:古代祭祀宴飨的礼器组合

  1.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大型金属器具,多为三足两耳圆鼎或四足方鼎,用于盛放牺牲(牛、羊、豕等)或调味品。《说文解字》释“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2. 俎:古代切割或盛放牺牲、食物的长方形砧板或几案,通常为木制,有四足。《说文解字》释“俎”为“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
  3. 鼎俎合用:指代祭祀、宴飨时烹煮和陈列牺牲、食物的整套礼器。鼎用于烹煮或盛放熟食,俎用于承托切割后的肉食,二者在礼仪场合常配套使用,是“割烹”之事的核心器具。

二、引申义:祭祀宴飨的代称与礼仪象征

  1. 祭祀活动:因鼎俎是祭祀必备器具,故“鼎俎”常代指祭祀本身。如《周礼·天官·内饔》载:“王举,则陈其鼎俎。” 意指君王举行祭祀时需陈列鼎俎。
  2. 宴飨礼仪:在宴请宾客的场合,鼎俎象征隆重的礼仪规格。《仪礼·士冠礼》记载:“载合升,侧载,皆加鼎俎。” 体现了以鼎俎载牲待客的礼制。
  3. 宰辅之责的象征:古代将治国比作调和鼎鼐(鼎中调味),故“鼎俎”亦隐喻宰辅大臣调和阴阳、治理国家的职责。《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即以烹饪之道喻治国之术。

三、古代文献中的例证

  1. 《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执毕,先入,当阼阶,南面。告事具。主人出迎鼎,除鼏。士盥,举鼎入……陈鼎于门外,北面北上。匕俎从设。” 详细记载了鼎俎在祭祀中的陈设流程。
  2.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犹有先君之適及遗姑姊妹若而人……而以其私器,若鼎俎之类,则必书其名。” 说明鼎俎作为礼器的重要性需在史册中记录。

四、文化内涵 鼎俎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华夏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其组合使用体现了古代“敬天法祖”的祭祀文化和“食以体政”的治国理念,承载着等级秩序、社会伦理的象征意义,是研究先秦礼制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鼎”、“俎”条目释义及书证。
  2. 《仪礼》(中华书局点校本) 相关章节对祭祀仪轨的记载。
  3. 《左传》(杨伯峻注本) 关于礼器象征与政治隐喻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鼎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具体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礼器功能
    指古代祭祀、宴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组合,包含鼎(三足两耳的烹煮容器)和俎(放置祭品的案板或石台)。例如《周礼》记载“王举,则陈其鼎俎”,说明其礼仪用途。

  2. 烹饪用具
    泛指切割、烹煮食物的工具,如《韩非子》提到伊尹“身执鼎俎为庖宰”,即通过厨具代指烹饪职责。

  3. 割烹行为
    引申为宰杀、烹饪的过程,如《淮南子》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暗喻动物难逃被烹食的命运。


二、延伸含义


三、文献例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不同语境用法,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晏宝饵宝冠饱煖生淫欲便盆变势避暑山庄补钉草满囹圄驰书聪明智慧大笔一挥骀它当着矮人,别说短话阿其所好发家致业发衅蜚刍挽粟風調雨順骨榇顸实黑司命横赋暴敛横心和气子嗟屈接线员堪以告慰刻竭口紧疠痟梨园子弟绵子明代沤点辟士七九齐敏奇南青篠箔屈卢戎重丧家子沙月蛇蜴是必爽健厮乩松嘴锁厅举人探马赤屠牛吞声饮恨乌饭吴泉污闻香炭娴穆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