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传说指月中的三足蟾蜍,因明月色白,故称。 清 曹寅 《游仙诗和汪萝山》之二九:“笑傲人间白玉蟾,千年一住跡长淹。”
白玉蟾(1194-1229?),南宋著名道教人物,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世称“紫清真人”。其名“白玉蟾”取自道教意象,“白”象征清净无染,“玉”喻指道体精纯,“蟾”关联月宫灵兽,暗含修真飞升之意。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分层解析:
1. 词源与历史背景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白玉蟾为海南琼州人,幼年出家修道,师承陈楠,属全真教南宗“南五祖”之一。其名号融合道教丹鼎派思想,反映宋代文人以自然物象隐喻修真的命名传统。
2. 宗教地位与贡献
白玉蟾创立“金丹派南宗”,主张“性命双修”,将内丹理论与雷法结合。明《道藏》收录其《海琼问道集》《玉隆集》等著作,系统阐述“炼形化气”修炼体系,奠定后世道教修行理论基础。
3. 文学与思想影响
作为道教诗人,白玉蟾留有《蟾仙解老》等千余篇诗文,文风融合玄理与山水意象。清《四库全书》评其作品“以道入诗,玄妙超然”,代表作《华阳吟》展现“天人合一”境界。其思想对元代道教戏剧、明清神魔小说均有渗透。
4. 文化符号意义
“白玉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衍生为两类文化符号:
权威文献来源:
“白玉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指月宫中传说的三足蟾蜍,因明月色白而得名。这一意象常被用于古典诗词,象征高洁与超脱尘世。例如清代曹寅《游仙诗和汪萝山》中“笑傲人间白玉蟾”,即借蟾喻指仙人境界。
白玉蟾(约1134-1229),南宋著名道教学者,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南五祖”之一。其生平要点包括:
注:关于其生卒年,存在1134-1229与1194-?两种记载,学界尚未完全统一。当前道教活动仍延续其影响,如海南文笔峰定期举办相关庆典。
芭蕾舞背饥荒贬身禀姿长江后浪推前浪撑门户触挂楚泽道神颠茄端下敦聘多极世界饭肴肺肠焚烬攻剽关戒管窥之见过头杖花簇环衬灰骨婚生尽都金华夫人军幕窥觊苦口师凉氛亮闪陵轶利颖埋没抛撒跑腾姘人青丙取便三属山父商埠伤墯省称圣火生绢圣儒深受神通力沈鱼试图书録顺口开河司察死求百赖桐竹惋恨喔咿儒睨萧凉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