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儒的意思、大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儒的解释

[learned and famous scholar] 旧时指学问渊博而著名的学者

详细解释

(1).儒学大师。《荀子·儒效》:“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 桀 跖 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 仲尼 、 子弓 是也。”《荀子·儒效》:“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

(2).泛指学问渊博的人。《后汉书·逸民传·法真》:“﹝ 法真 ﹞好学而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为 关西 大儒。” 唐 韩愈 《读荀》:“‘六经’与百家之説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春闈里纷纷大儒,难道是没爹娘的孩儿方去。” 清 吴伟业 《寿王鉴明五十》诗:“当世数大儒,如君号名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儒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儒家学者,特指在儒学领域有精深造诣且备受尊崇的代表人物。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层面:

一、学术地位

指精通儒家经典(如《诗》《书》《礼》《易》《春秋》),并能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的学者。此类人物往往对儒学思想有开创性贡献或系统性阐释,如汉代董仲舒、宋代朱熹等。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大儒"词条释义。

二、道德典范

强调其品德修养符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标准,言行举止堪为社会楷模。《荀子·儒效》载:"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突出其以德化人的影响力。

来源参考:《荀子》卷四《儒效篇》。

三、社会功能

历史上大儒常兼具政治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通过著书立说、兴办教育、参与国策制定传播儒学。如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推动心学实践;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影响清代学风。

来源参考:《辞海》(第七版)"大儒"释义及历史人物条目。

四、历史演变

"大儒"概念随儒学发展动态变化:


权威文献依据: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第二卷,第1023页
  2.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
  3.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4.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大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以形容学问深厚、道德修养极高的学者,尤其指在儒家思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定义

“大儒”原指学问渊博且品德高尚的儒学大师,后泛指在学术和道德层面达到极高境界的知识分子。例如《汉书》记载韦贤“笃志于学,兼通礼、尚书”,被称为“邹鲁大儒”。

二、词源与儒家地位

  1. 儒家经典中的界定
    《荀子·儒效》将大儒定义为“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强调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格局和道德实践能力,并称孔子(仲尼)、子弓为典型代表。
  2. 历史演变
    汉代以后,“大儒”逐渐扩展为对儒家学派中德才兼备者的尊称,如孟子、朱熹、顾炎武等均被后世尊为大儒。

三、核心特点

  1. 学问渊博:精通儒家经典及礼制,并能贯通其他学派思想。
  2. 道德典范:注重修身齐家,行为符合儒家伦理规范。
  3. 社会影响:或辅佐君王治国(如“天子三公”),或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四、与“鸿儒”的关联

“大儒”常与“鸿儒”并用,均指学识与品德并重的学者,但“大儒”更强调在儒家体系内的权威性。

如需了解具体历史人物的贡献,可参考《汉书》《荀子》等文献,或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

瘢迹宝珠茶长系诚烈称扬疮疥之疾辞采道纲道念丁奴逗情端函夺转二十四宾客风人体狗宝过而能改桓伊笛嘉味结关齎赉经久不衰寄宿生即席发言溃溢浪迹天下乐极哀来良游令威隆炽沦灭驴马畜麦季慢词命介谋命乃眷辇洛农中女儿茶炮宰蒲萄宫浦屿起鬨倾壶青玉案确实三田史録桃弧棘矢天灾同岁通香木徒倮惟力是视纹银五曜霞峯仙园细论